特價

第一支火箭:被戰火推進的航太史

US$19.96

【作者: 張天蓉】
【出版社: 崧燁文化】
【出版日期: 20210707】
【分類: 自然科普】
【類型: 紙本印刷】
【ISBN: 9789865166847】

Purchase this product now and earn 20 Reward Points!
貨號: 9789865166847 分類:

Description

第一支火箭:被戰火推進的航太史

火箭研發|阿波羅計畫|尋找黑洞|殖民火星

《宇宙零時》作者張天蓉的又一經典力作
一本適合所有天文愛好者的精彩航太史!

  ▪從美夢到噩夢:火箭誕生的血淚史
  二次大戰期間,液體火箭製作師馮·布朗在1930年代的任務,是開發液體燃料火箭(A4火箭)。他腦海中無疑經常夢想到月球旅行,因為A4火箭上畫的是科幻片《月亮中的女人》的宣傳畫,他甚至還制定了載人航太飛行計畫!
  但納粹分子不要「登月」,也不在乎是否進入「太空」,他們做的是製造武器、屠殺人類的另一種夢。從1943年開始,布朗研發的A4火箭變成了V2導彈,意為德文「復仇武器(Vergeltungswaffe)」,企圖扭轉德軍的敗局。
  馮·布朗的夢想指向太空,但命運卻讓他擊中了倫敦,殺害了不少無辜的民眾。正如他在聽到倫敦被擊中的消息後說:
  「火箭工作正常,除了登陸在了錯誤的星球上。」 

  ▪從一顆衛星開始:令全球顫慄的美蘇太空競賽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力量重組,美蘇兩大巨頭都各懷鬼胎,想要率先發射人造衛星顯示國力。
  1955年7月29日,美國總統艾森豪得意揚揚地宣布:「美國將於1957年發射第一枚人造衛星!」
  但美國人大而化之,對蘇聯太空計畫的細節不得而知,也由此小看了敵方的科技力量。而就在1957年10月4日,蘇聯就宣布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普尼克1號」!
  蘇聯搶先發射人造衛星的消息,美國媒體一片嘲諷,科技界人士沮喪,民眾則有些驚慌,以為美國如今「技不如人」。雖然艾森豪總統及時發表電視演說,祝賀蘇聯的成就,並保證國家安全,但美國股票市場仍然遭受重創,這個事件也拉開了美蘇太空競賽的帷幕。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會永遠被束縛在搖籃裡!』

  ▪阿波羅13號的奇蹟:「自由返回軌道」神救援
  美國的第三次登月計畫「阿波羅13號」,在太空船發射兩天之後,服務艙的氧氣罐爆炸,太空船嚴重毀損,失去大量氧氣和電力──如此大的爆炸,太空人究竟是如何奇蹟生還?
  按常理來說,爆炸後應該盡快返回地球,但直接掉頭必須先迫使太空船速度反向,這需要很大的推力。而供給推力的服務推進系統正好位於發生事故的服務艙尾部,如果點火燃燒推進系統,很有可能又引起爆炸。因此,指揮中心決定利用「自由返回軌道」返回地球。
  所謂「自由返回軌道」的方法,指的是「借月球一臂之力」,充分利用月球引力的自然助推作用,使得太空船轉向返回。
  「阿波羅13號」使用登月艙的降落火箭,稍作機動變軌進入到「自由返回軌道」。然後,待登月艙繞過月球背面後,降落火箭被點燃,以加速登月艙返回地球的速度,最後順利地進入地球軌道並安全返回地面。
  
  ▪末日之後:移民火星需要克服什麼?
  儘管目前的火星並不適合人類居住,但不少人相信,火星的環境可以透過現有技術逐漸改變,那人類移民火星究竟會碰到什麼樣的困難?
  [極端環境]
  人類得先在火星土壤引進細菌和策略性植物,逐步建立一個人造生物圈,達到改變環境、改變大氣層的厚度和成分的目的,使火星越來越適合高等生物的居住。
  [大氣稀薄]
  火星的大氣層僅相當於地球大氣層的0.7%,只可以抵擋部分的太陽輻射和宇宙線,且氧氣不足,二氧化碳的比例卻又遠遠高於人類中毒的極限值。因此一開始移民的人類,只能在人造建築物或改造的火星洞穴中生活,且必須配有壓力設備,以維持足夠的氣壓。
  [能源匱乏]
  以上種種方法,都需要能源維持。一開始可以考慮地球上帶去燃料,為長遠之計則需要考慮如何利用火星上的資源產生能量,而不是長期依賴於地球的原料供給。

  飛向瑰麗宇宙,探索浩瀚無垠,
  沒有哪一門科學,能像航太這樣充滿幻想色彩!

  ★本書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蘇的太空競爭為線索,插入一些當事人和研究者的逸聞趣事,將航太方面的科學技術發展穿插其中!    
  ★本書沒有數學公式,適合所有愛好科學的大眾閱讀,包括各個年齡層次的文科讀者,讓你在輕鬆遨遊星際的過程中,也能充分領略宇宙的知識與美感!

 

书名简译 : 第一支火箭:被战火推进的航天史

目前沒有評價。

搶先評價 “第一支火箭:被戰火推進的航太史”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