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中國中古的社會與國家:京華磁吸、門閥自毀與藩鎮坐大
中古是士族興盛的時代,聚居地方的宗族為何丟棄在地權力,轉趨帝京繁華而逐漸瓦解?安史之亂後,中央弱化,新興的藩鎮如何趁勢取利支配地方?
◆河北、淮北五大家,何以競相遷貫改籍兩京?
◆唐代後期的藩鎮是否存在恩庇─扈從關係?
◆藩鎮地位高下是否影響其文職幕僚的政治前途?
中國政治/社會史上,從三世紀到九世紀,出現仕途和社會聲望由某些大家族所壟斷獨享的現象,一般稱這些大家族為「士族」或「門閥」。門閥的社會地位之維繫,與「聚族而居」關係至鉅。李唐帝國崛起之前,河北四大家和淮北一大家,全過著族聚的生活樣態,這五大家族以此發展其宗族團體的組織,平安度過了三至七世紀政治秩序經常解紐的歲月。不但如此,他們還力能支配地方,行有餘力則參政而踏足中央政治舞台,成為世宦之家。
到了李唐帝國進入和平常態後,兩京生活的豐富和磁吸作用愈發強大,造成了河北、淮北五大家,外加滎陽鄭和太原王兩家,幾乎全都競相改貫、入籍兩京。他們揚棄了長年鄉居於縣城或州城的生活形態,入京後族人散居,無從打造宗族團體的聚族生活,也形同放棄支配地方的權力,成為仰食國家的純官僚,卻未料到帝國盛世過後亦有崩塌的一日。
安史之亂後,帝國弱化,取代這些門閥大族治理鄉里的支配主體,是新興的藩鎮。弱化的中央集權國家機器,已不能干預特區化的河北區域,連拱衛李唐的淮北也有力難施。此後,帝國與藩鎮之間的齟齬不斷。藩鎮雖係軍事機構,但在日常行政作為上,需要文官來治理,於是衍生文幕任用問題。如此,河北和徐州的主帥,既是唐廷的扈從者,同時又是屬下的恩庇主,這雙重角色的分寸拿捏,影響了唐廷與藩鎮之間複雜的互動局勢。
◎封面圖片:「唐人明皇幸蜀圖」(局部),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描繪唐代天寶年間發生安史之亂,兵陷長安,唐明皇(玄宗)幸蜀避亂。史載「出棧道飛仙嶺下,乍見小橋,馬驚不進」,即是此景,畫中著朱衣者即唐明皇。安史之亂後,唐廷與河北、淮北之間的衝突就此展開。
目錄再版序:國際鬥場的神鬼戰士
自序:綺羅堆裡埋神劍
導論
第一部 淮北篇:碧血洗銀刀
第一章 彭城劉氏的地方支配與宗族團體之形成
一、家族重心在彭城的劉氏及其地方支配
二、家族重心遷往洛陽的劉氏與放棄彭城經營
第二章 依附皇權的劉氏與其宗族的分化、遷徙
一、獨門散戶的奮鬥成敗互見
二、出生入死的軍鎮將帥
三、巴著皇權的宦官世家
四、京寓劉氏主支沒落宗族團體結構問題
第三章 徐州設藩與地域政治/社會變動
一、徐州自治的發軔:張建封治徐
二、徐州自治的續斷
第四章 徐鎮變危地與聘幕條件放寬
一、幕主與幕僚雙方條件相稱
二、依賴幕主型幕僚
第二部 河北篇:風雪趙州橋
第五章 河北門閥的地方支配、政治參與和遷徙
一、趙郡李氏例解
二、博陵崔氏例解
三、清河崔氏例解
四、范陽盧氏例解
第六章 特區化過程與地域人群對戰爭陰影記憶的態度
一、本地人觀點重見天日
二、選擇性的過去:客居人士與變節本地人共沐皇恩?
三、隠徵的本地人觀點
四丶性別、傳記和國家論述
五、由傳記文本所見河北扈從主義的一個側面
六、替代陳寅恪典範的解釋方案
第七章 河北文幕雙軌任用:優選在地人及其團塊化、與對外招攬人才
一、河北地界存在反唐與擁唐兩種軍事機構
二、由天子世界走進河北世界
三、天子世界中人寄食河北
四、縱橫家表演的舞台
五、遊士入幕河北
六、唐河關係緊張的在地人文幕
七、唐河關係趨穩時的在地人文幕
結論
參考文獻
书名简译:中国中古的社会与国家:京华磁吸、门阀自毁与藩镇坐大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