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直到沒有戰火的那一天:一名戰地記者的生死見聞(加價購:葉門摩卡日晒咖啡豆「戰地玫瑰」淺焙20g)
【葉門摩卡日晒咖啡豆「戰地玫瑰」淺焙】保存期限2024.10.18~2025.10.18
烘豆師 湛盧創辦人 廖國明:
葉門SANANI摩卡。豆形、顏色都與衣索比亞日晒豆相近,但其實是比衣索比亞更硬的豆子。將它看作中美洲高山極硬豆那般對待,烘完的味道整個活了過來。接著再微調了幾次烘焙點,每次調整都有不同的味道驚喜出現,最後確定烘法後,「喝著感覺見到暮色中一群黑色小精靈圍著營火舞蹈」,當年湛盧推出這支豆子時文案是這麼寫的。為何記得這麼清楚?因為世界上沒有一款豆子像它這麼難搞,烘焙時少一點不熟、多一分沒味道。烘它時就像遠射半徑極小的籃框,籃外空心機會極大,但勁射入籃的分數又極高,讓身為烘豆師的我又愛又恨。
親眼目睹伊拉克庫德族軍隊與伊斯蘭國駁火
輾轉26小時只為了進入葉門這個充滿危險的國度
臺灣首位專訪胡賽組織、塔利班等恐怖組織的戰地記者
從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衝突,到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戰火,再到敘利亞和葉門的戰地採訪,每一段經歷都是對人性、勇氣和信念的考驗。這些戰地報導不僅僅是新聞,更是我對這個世界的深切反思。
在每一個戰地國家,我見證了無數的悲劇和希望。敘利亞難民營裡孩子們的笑容、葉門大學生對人生的期盼,戰地醫院裡無助母親的失落等,這些畫面都深深烙印在我的記憶中。戰爭帶來了無盡的痛苦,但同時也讓人們更加堅強,更加珍惜和平的可貴。這本書的寫作過程中,我不斷反思作為記者的角色和責任。我們報導戰爭,揭露真相,但我們能改變什麼?
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讀者些許的啟發和反思。我們生活在一個動蕩的世界,每一個人的行動都可能影響到他人的命運。臺灣雖然面對中國的威脅,但整體而言,仍然是個幸福安逸的國家,當戰爭世代逐漸凋零,包括我在內的多數人都不曾親身經歷過戰爭的無情。
重磅推薦
三立媒體集團 總經理 高明慧
三立電視新聞部 副總經理 白舒樺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執行長 陳靜雲
臺大新聞所 教授 洪貞玲
師大永續所 教授 葉欣誠
政大阿拉伯語文學系 副教授 張景安
臺大大陸研究中心 資深研究員 尹麗喬
目錄自序
寫在出版前
第一章 誰的應許地──以色列、巴勒斯坦
復燃:中東火藥庫的引線
啟程:瞬間移動的即戰力
風向:以色列與哈瑪斯的媒體戰
烈士:占領區的怒吼
封鎖:雷馬拉的科技突圍
綁架:以巴的政治算計
第二章 塔利班之國──阿富汗
旋風:二週打下的江山
交涉:塔利班的簽證
肅殺:喀布爾街頭的安檢
罩袍:阿富汗女性的韌性
轟炸:坎達哈農村的墓地
毒品:提供鴉片原料的罌粟田
貧窮:無力回天的賣腎村
制裁:西方國家的經濟控制
談判:塔利班重掌政權的轉變
第三章 失控的聖戰──伊拉克
油田:直衝天際的火焰
圍攻:摩蘇爾的困戰
越界:穿梭邊界的人脈
前線:庫德敢死隊的防線
密道:伊斯蘭國的巢穴
外援:跨越國境的正義與力量
滅族:亞茲迪人的苦難
第四章 浴血的千年玫瑰──敘利亞
斬首:對全世界的恐嚇
簽證:難以想像的境地
險境:身處駁火之間
苦難:災厄與烽火齊聚之地
第五章 被漠視的百年飢荒──葉門
質問:邊境移民官的小房間
煎熬:二十六小時的車程
轟炸:滿目瘡痍的首都
浩劫:截斷物資引發的飢荒
骨氣:用畫作傳達的抗議
卡特:葉門男人的活力來源
摩卡:頂級咖啡的起源
第六章 走過烽火大地
幕後:代理人的戰爭
下場:美國介入的失敗
風險:地緣政治的衝突
後記
书名简译:直到没有战火的那一天:一名战地记者的生死见闻(加价购:也门摩卡日晒咖啡豆「战地玫瑰」浅焙2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