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十八世紀後半葉英國美學研究:美學流變×學者論戰×全面解析,從美的定義範圍到美的文化建構,研究近代美學發展必讀之作
×
藝術、哲學、心理學……各家精華一把抓
「美的」不一定是「美麗的」?「美學」不等於「美」?
關於日常生活中常說的「美」,竟然各有各的說法!
到底我們常說的「美」是怎麼一回事?
自沙夫茨伯里(Shaftesbury)正式將美學問題納入哲學領域以來,經過一系列重要美學家的一路開拓和發展,18世紀的英國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美學。
總體來看,18世紀英國美學主要是一種審美心理學,也就是以審美主體的心靈活動作為研究對象。
從這方面來看,英國美學真正確立了美學的主體性原則。
【英國美學一開始其實很「落伍」?】
17世紀的英國社會對藝術並不重視,甚至那個時代的英國人對藝術也不感興趣,而是傾向於從事能帶來實際利益的職業。
即使在18世紀,有很長一段時間,英國都缺乏與歐洲大陸抗衡的著名藝術家,人們所能欣賞到的幾乎都是來自法國、義大利的繪畫、音樂和戲劇。
也因此,我們有必要討論英國美學為何突然崛起,又如何影響近代西方美學的發展。
【「美」的核心在於「趣味」?】
布萊爾:趣味是人先天辨別美醜的能力,幼兒會被規則的形式、圖畫和雕塑所吸引,粗鄙的農民也能從民謠故事、天地萬象中得到樂趣。
艾利遜:趣味被看作人類獨有的一種能力,憑藉這種能力,我們察覺並欣賞自然或藝術中美的或崇高的東西。
艾迪生:好的趣味能夠分辨哪些作品是優秀或平庸的,美的作品自然會帶給人快樂,而低劣的作品則讓人不快。
【古希臘時代的「演講」是什麼樣子?】
古希臘諸城邦,先有暴君獨裁,而後被民主政府驅趕;然而民眾受自由精神的激勵,積極參與政治,相互競爭。如果不用武力,便要用語言來決出勝負,這就是雄辯之所以興盛的原因。
古羅馬人的雄辯藝術學自古希臘,但他們無論在活力上還是敏銳程度上都比不上古希臘人。古希臘人的雄辯藝術大多源自天才,而古羅馬則來自規範和技巧。這是因為在共和國時期,公共演說便成為古羅馬人獲取權力和名聲的工具,稱不上是真正的「雄辯」。
本書特色
本書探討18世紀後半葉英國美學的起源與發展。透過各個名家、不同流派對「美」的討論,不只能深刻理解近代西方美學的沿革與影響,更能從中理解到各式各樣的美感經驗,以及它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目錄布萊爾
論趣味
論語言
論風格
論雄辯
艾利遜
趣味情感的本質
想像與趣味情感
聲音與色彩的美
形狀的美
道德美
吉爾平
畫意美
畫意之遊
畫意與藝術
普萊斯
繪畫與園藝
定義畫意
藝術中的畫意
想像理論的得失
感覺與情感
想像的祕密
想像的缺憾
美與道德
經驗主義哲學中的功利主義
沙夫茨伯里與非功利性原則
非功利的功利性
審美的社會學
何謂趣味
趣味是否有差異
標準何在
美學與文化
消費文化的崛起
公共領域的建設
美學與政治
參考文獻
书名简译:十八世纪后半叶英国美学研究:美学流变×学者论战×全面解析,从美的定义范围到美的文化建构,研究近代美学发展必读之作
There are no review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