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蓋出好房子──日本建築師才懂の思考&設計:看圖就會蓋!日本學生正在學的關鍵結構、基地破解、照明與陰影、建材魅力
暮らしの空間デザイン手帖
目錄Prologue 序章— 打造「今日」的住宅
0.1 和雨共生
0.2 與日同處
0.3創造「自然」與「建築」和諧關係
0.4 思考氣流的出口
0.5 為習慣注入新詮釋
0.6 生產制度 X 專業工法
chapter 1 基地「外」的價值
1.1 導入週邊風景
1.2 擋土牆的借景
1.3 當無法南面採光時
1.4 導入北側的暖陽
1.5 利用白牆的間接採光
1.6 依道路決定建物外觀
1.7 讓周邊的環境極大化
1.8 重視遠景
1.9 顧及新舊建物的互動
chapter 2 傾聽「土地」的聲音
2.1 考量上空和街道/斜線限制下的多面體建築
2.2 考量上空和街道/藉天空率保全完整造型
2.3 以立體拼圖思考都市住宅
2.4 樓層內縮創造斜壁停車場
2.5 善用狹長基地延伸空間
2.6 順應畸零地形打造個性住宅
2.7 沒錯,平房的優點無可取代!
2.8 坡地住屋的水平設計
2.9 地面上的地下室
chapter 3 重視街坊間的「空間距離」
3.1 改變視線/低於路面的隱私保護
3.2 改變視線/高於路面的隱私保護
3.3 改變視線/在斷面結構上發功
3.4 改變視線/上方的隱私保護
3.5 改變視線/帷幕設計
3.6 改變視線/圈出天空
3.7 兼具隔間作用的窗簾
3.8 窗的陰影設計
3.9 障子門柔光
3.10選擇窗戶抑或選擇牆壁?
3.11 設置單純景觀窗
3.12 深凹窗設計
3.13 盡頭採光之美
chapter 4 打造安適的「居家場所」
4.1 錯層樓板的間距設計
4.2 加法:空箱組合
4.3 減法:鑿空設計
4.4 鑿空法創造高低變化
4.5 利用結構體打造獨有住宅空間
4.6 思考牆的厚度與開口
4.7 斜牆壁與斜天花板的趣味
4.8 複數軸線與雙坡屋頂
4.9 透過建材改變隔間的效果
4.10善用高低差的聚眾特性
chapter 5 空間的「形式」與「構成」
5.1 玄關的形式——入口空箱
5.2 玄關的形式——土間通道
5.3 整合「形式」——凹與凸
5.4 整合「形式」——素材與顏色
5.5 簡化「形式」——連續式外觀
5.6 簡化「形式」—外裝的接縫
5.7 建築╳傢俱——透過尺寸建立「形式」
chapter 6 發揮「素材」的力道
6.1 木材的線條運用——Y形柱
6.2 木材的平面變化——並排柱體
6.3 以木材的搭建法創造空間魅力
6.4 保存原始風貌的混凝土
6.5 探尋外牆灰泥的可能性
6.6 以布幕裝飾建築
6.7 以色彩裝飾空間
chapter 7 製造陰影的「照明」
7.1 最小限度的「照明」
7.2 深凹部位的「照明」
7.3 由間隙透出的「照明」
7.4 反照的「照明」
7.5 室內的「街燈」
7.6 包裹「照明」的天花板
7.7 創造韻律的「照明」
7.8 連結內外的「照明」
7.9 效果全然相異的兩種「照明」
7.10光的點與線
7.11 襯托質材的「照明」
7.12 屋外街坊的「照明」
chapter 8 友善易用的空間佈局
8.1 多重選擇的迴游動線
8.2 著重效率的最短動線
8.3 大人、小孩的日常動線
8.4 現代感的「土間廚房」
8.5 梯井創造動態空間佈局
8.6 空間佈局的關鍵——收納
8.7 變化就在「閒置」的空間裡
8.8 榻榻米和室的N種可能性
8.9 彼此相望的梯邊書桌
8.10 坐一望二的書架書桌
8.11 窗邊柔光下的書房角落
8.12 品嚐露天沐浴的樂趣
8.13戶外客廳
chapter 9 設想實際生活的細節設計
9.1 梯間閱讀區
9.2 家中的「大草原」
9.3 變換自如的秘密基地
9.4 舒適助眠的空間佈局
9.5 變色龍廚房
9.6 室外休息區
9.7 屋簷下的多功能空間
9.8 住屋門扉設計
chapter 10 藏在優質住屋裡的「細部」設計
10.1 大人味的幼童防護設計
10.2 「樓梯」——空間的調味料
10.3 分工明確的窗口設計
10.4 地下室也有自然光
10.5 善用進深
10.6 一舉兩得的隔間牆
10.7 連續感的收納設計
10.8 隱藏式門扇
10.9 傳統工法+未來概念
10.10 創造懷舊的空間氛圍
10.11 設備即是照明
10.12 建築與家具同步規畫
Appendix 附章— 從50000平方米到50平方米
住屋索引
後記 住屋建造VS.設計思考
书名简译:盖出好房子──日本建筑师才懂の思考&设计:看图就会盖!日本学生正在学的关键结构、基地破解、照明与阴影、建材魅力
There are no review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