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姹紫嫣紅開遍:崑曲與歷史文化
中國的崑曲藝術起源於江蘇崑山,擁有悠久歷史及獨特文化價值。崑曲以最精緻婉轉的調式——水磨調展現細膩情感,劇本呈現高雅的文學性,舞台表演亦經歷代演員精工打磨,是以傳承不衰,於2001 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本書作者鄭培凱教授醉心崑曲藝術,多年來致力於開展「崑曲傳承計劃」,曾參與青春版《牡丹亭》製作。本書所收的文章,是鄭教授於二十年間斷續寫成的,主要是釐清崑曲的歷史文化意義,及其可以提供的文化藝術資源,作為中華文化復興的參考。此外,更有鄭教授作為資深「崑蟲」的聽戲心得放送,嬉笑怒罵,百無禁忌。姹紫嫣紅的崑曲世界,盡在紙上。
名人推薦
我跟鄭培凱在文化認同上經歷過相似的路程:我們都是台大外文系畢業的,到美國留學,在美國教書,最後卻回歸中國傳統文化,致力於崑曲推廣。鄭培凱到香港城市大學擔任中國文化中心主任,大力推動崑曲教育,後又轉職香港非物質文化咨詢委員會主席,自2000年起前後二十多年,在香港推廣崑曲,成績斐然。——白先勇
目錄
推薦序 (白先勇)
崑曲與文化創新(代序)
輯一.聽戲與唱戲
前世今生《紫釵記》
青春版《桃花扇》
西施效顰
中國音樂的通識教育
法國人看崑曲
小木頭愛崑曲
實驗崑劇
計鎮華唱《長生殿》
蔡正仁唱《長生殿》
梁谷音演趙五娘
滄浪亭聽曲
九如巷張家傳奇
紀念俞振飛
紀念周傳瑛
馬得的戲曲人物
輯二.東西文化的歷史錯位
探訪梁辰魚
紀念湯顯祖
湯顯祖與莎士比亞——東西文化的歷史錯位
崑曲傳承與荷馬研究
坂東玉三郎和崑曲藝術的普世價值
輯三.經典與傳承
晚明文化與崑曲盛世
南戲聲腔與花部亂彈
文學經典與崑曲雅化
崑曲青春化與商品化的困境
戲以人傳
书名简译:姹紫嫣红开遍:昆曲与历史文化
There are no review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