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新亞論叢.第二十四期
本書由《新亞論叢》編輯委員會主編。收入來自中、港、臺、澳等四地學者的研究論文,內容包含文學、經學、哲學、史學、詩學、語言學等,不同領域的研究論題,為中華學術界重要刊物之一。
目錄編輯弁言 1
圖像學視域下《山海經》西王母的視覺形象生成新考 (雲南)段 麗 1
殷遺民的變遷與早期之儒的來源──以微史家族青銅器群為探討中心 (北京)陳芳兵 17
絲路記憶書寫與中西文明想像──以梁越長篇小說《西去的使節》為例 (雲南)王雲杉、張甜甜 29
魯仲連勢數思想探賾──以佚文獻為中心 (北京)楊柳青 41
《黃帝內經》的宇宙起源論及此論的思想脈絡源流研究 (香港)李凱平 57
論《逍遙遊》中差異個體逍遙的實現 (北京)金雪琴 75
荻生徂徠對荀子人性論的詮釋與發展 (北京)梁 繹 85
其寧惟永:《洛陽伽藍記》中的佛教隱喻──以「永寧寺」一節為例 (新加坡)皓 文 101
邏輯、倫理與論「辯」──荀子正名思想的核心線索 (北京)馬欣欣 113
從〈晉〉、〈益〉兩卦談《周易》的成書年代 (臺北)毛炳生 125
〈考工記〉原材料理念和標準考察 (北京)李亞明 137
從所謂「錯簡」看〈洛誥〉的編纂 (北京)李明陽 159
政治參與視野下的郭象「無跡」思想研究 (北京)潘子萱 175
從印中交往的角度看中國文化的獨特性 (武漢)張思齊 191
陸德明的美學觀念與學術影響探賾 (安徽)丁宸嫻 219
唐玄宗時期的祥瑞體系與土德政治 (北京)王 聰 229
想像與真實之間──李白詩歌敘事性探微 (北京)謝賢良 237
文體學視閾下的「語錄體」──以古今文體觀念的轉變為考察線索 (北京)陸 月 249
平生喜登高──論陸游登高詩 (北京)李廣帥 265
末世的《詩經》遺響──陳子龍的風雅精神與詩歌特質 (北京)劉林雲 281
南宋「圖書之府」的典籍書畫活動與館職交遊 (天津)王欣悅 295
王畿良知學的生態哲學解讀 (北京)黃 卉 311
「授人」與「授己」之間──論馮夢龍的授業經歷與自我教育 (北京)崔振鵬 325
海南省《更路簿》與香港《東路程》、《大星與小星》之差異比較 (香港)馮國強 337
姜夔詞補序的回望書寫 (北京)王亦瑋 365
樂府詩中七子復古主義的墨守與重新審視 (北京)魯楊泰 379
通達獨體的真實途徑──論方以智的慎獨之學 (上海)崔 翔 391
近世宗族的形成與分化──以北宋范仲淹家族為例 (武漢)陳 磊 401
附錄
一 記新亞研究所七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 (香港)楊永漢 413
二 讀余聯芳博士《敦煌寫本〈太公家教〉之整體研究》贅言 (香港)何廣棪 417
三 舊學新傳──新亞學統及文史哲學術研討會暨新亞研究所七十周年校慶 419
《新亞論叢》文章體例 425
书名简译:新亚论丛.第二十四期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