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半在陰影裡 半在陽光下:華文環境文選
以文字織出生機盎然的當代環境光影
開啟自然書寫的新篇章
本書由《上下游副刊》副刊總編輯古碧玲精選細編,集合41位作者透過書寫探索環境,涵蓋範圍有:蟲魚鳥獸、水土草木、同伴動物、城市建築,展現出人於荒野不再的人類世處身環境之中的多重感知。
人類既趨光,然而,當光過強時,又閃避入陰影裡。人類與環境的關係亦如時而在陽光下,時而在陰影裡。
41位作者用文學暈開了人與自然的距離,有描寫與山海萬物相遇碰撞時的熱情與好奇、自我回望與反思,如同挺身陽光下,以訴說己身經驗召喚讀者對自然的共鳴;有描繪對大地生態的細緻觀察,彷彿己身隱沒於陰影裡,讓萬物生機置於舞臺前景,邀請讀者一同凝視四周環伺的聲息。這些敘事,紛呈每位書寫者所發出的多元聲音,開啟人類感受與想像環境的無限途徑。
讓作者們帶我們進入萬物棲地,或在陰影裡,或在陽光下,聆觀「蟲遊鳥飛」,知曉「陪伴動物」,踏查「草木道」,泅泳「水中事」,舉足「遠上山」,惜「安土」之難,深索「人類事」。
本書作者(依文章編排順序排列):蕭舜恩/潘鎮宇/曾達元/蘇婕/許明涓/馮孟婕/張庭怡/陳泓名/姚若潔/徐振輔/林毓恩/何瑞暘/林大利/劉克襄/湯苞/童育園/胡燕倫/黃瀚嶢/方梓/陳議威/游旨价/廖珮岑/廖鴻基/杜盈萱/陳翠玲/林敬峰/胡冠中/李政霖/雪羊/陳姵穎/劉崇鳳/廖昀靖/方秋停/許哲齊/曾琤//陳牖心/李盈瑩/郭彥仁/鄭育慧/古乃方/半覺羊。
本書特色
★藉41位作者的多元視角折射出觀看自然的多元立場,拉開時間與空間尺度,體現環境在當代的多重意義。
★延續《上下游副刊》透過反芻環境、萬物與人的探索省思,藉踩踏土地的環境書寫,遠觀近察各種尺度的世界。
★收錄近年華語世界唯一環境文學獎項──2022建蓁環境文學獎──得獎作品。
名人推薦
丁宗蘇(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資系教授兼系主任)
宋怡慧(作家、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洪伯邑(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尋找台灣味》主編、《台灣話台灣味》臺語Podcast主持人)
黃宗潔(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共感推薦(以上按姓氏筆劃排列)
每位作者各自有因著自然、與山海蟲獸「共感」而來的魔力;魔力迸出文字的魅力,讓讀者神遊在敘事場景裡。循著文字,心領神會的,不只是自然環境的改變,更是山海萬物牽起的情感,是自我生命的回望、探問與牽絆。──洪伯邑(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尋找台灣味》主編、《台灣話台灣味》臺語Podcast主持人)
在閱讀這部環境文選時,我腦中浮現的,是一種蒙太奇馬賽克拼貼畫的樣貌——遠看是人像或風景的圖片,一旦將距離拉近,就會發現有如放大解析度般出現了每格小圖片各自的顏色與形象。閱讀多人合集的趣味亦在於此,儘管每格馬賽克圖片的細節光影是如此迥異,難以盡數,它們卻共構出與這大千世界互動的多重可能、立場與聲音。──黃宗潔(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目錄推薦序
一幅光影交織的環境拼貼畫──讀《半在陰影裡 半在陽光下》 黃宗潔
從文學進入山林海,與蟲鳥獸共感共融 洪伯邑
冠冕之作——2022建蓁環境文學獎
自營之光──the light of algae, the eyes of those people 首獎 蕭舜恩
海的記憶 二獎 潘震宇
雞械複製時代 三獎 曾達元
在場 佳作 蘇 婕
你討厭鳥類 佳作 許明涓
抓鳥伯 佳作 馮孟婕
海獸登陸 佳作 張庭怡
紅火蟻標準作業程序 佳作 陳泓名
蟲遊鳥飛
昆蟲記 姚若潔
木瓜溪螢火蟲踏查報告 徐振輔
觸手可及的金色光斑 林毓恩
尋巢 何瑞暘
埃及聖䴉 林大利
陪伴動物
山頂上的流浪犬 劉克襄
社區的陽光貓——阿肥的故事 湯 苞
狗派手記 童育園
溫柔時光 我的動物夥伴們 胡燕倫
草木道
通泉草所能通往的 黃瀚嶢
用腳認識你們 方 梓
水芋的選擇 陳議威
一生一次的綻放──我與夾金山上的綠絨蒿 游旨价
哈薩克邊境的孑遺植物──Sharyn ash tree grove 廖珮岑
水中事
大爆發 廖鴻基
女子在海 杜盈萱
小島有藍眼淚嗎? 陳翠玲
漁場後臺 林敬峰
深溝釣魚大賽——拋網決勝負! 胡冠中
牛屎鯽的迷思 李政霖
遠上山
在山裡我們用背影交談 雪 羊
尖山 陳姵穎
山女 劉崇鳳
歲末山行,當時間剝落一地 廖昀靖
夜幕低垂後…… 方秋停
夜觀 許哲齊
安土
成年‧禮 曾 琤
有一點刻苦的生活 陳牖心
像照顧嬰兒一樣,替泥土蓋上被子 李盈瑩
黑夜過後的痕跡 郭彥仁
人類事
讓香息縫補於無形 鄭育慧
捧花練習 古乃方
新陳代謝 半覺羊
书名简译:半在阴影里 半在阳光下:华文环境文选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