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半場香港,半場臺灣
切結書是什麼?你們沒概念嗎?
臺灣人說的「一下下」,究竟是多久?
移臺港人最吃不消的臺灣人情是什麼?
臺灣與香港的餐桌有時差?
菜心是給豬吃的?!
九龍城沒有九龍城寨?
元朗也有域多利?
《半場香港,半場臺灣》是一本兼具思索、溫度與幽默的散文集,作者以上下半場的人生經歷為脈絡,「半場臺北」探討移居臺北的具體適應,文化碰撞中之心路歷程;「半場香港」記述香港回憶,以個人角度細寫土地與人。書中描繪了移臺生活的具體變化與適應過程,細述不同語言、習慣與人際互動中的微妙感受。無論是與台灣人初識的文化誤解,還是生活中簡單卻又值得細味的日常片段,作者都以一種真誠中帶自嘲的獨特視角,帶領讀者一起體驗跨越地域的心靈成長。
從追垃圾車到銀行開戶遇到這種種令人疑惑的名詞,從需要仰賴房仲和鄰居溝通,到成為認真的臺語班學員。這本書不僅是關於移居的記錄,也是對生活的深刻反思。在人情中適應,細味生活,也在人情中念念故人與舊地。作者寫香港回憶,能在童稚與成人視角中靈活切換,遊戲好玩與細膩溫情兼備。
同心推薦
朱少璋(作家、學者)
卓男(影評人)
陳慧(作家)
葉秋弦(作家、編輯)
潘源良(填詞人)
關夢南(詩人、資深編輯)
鍾怡雯(作家)
騷夏(詩人)
台灣日常其實很不尋常,身在其內又在其外的香港新移民李紹基,以他的雙重視域寫出港島和寶島的文化差異。這半場臺灣感性又幽默,深刻又敏銳。他同時回望已經隨風而逝的香江歲月,這半場香港深入民間,肌理分明,深情而細膩。一本難得且好看的散文雙島記。——鍾怡雯(作家)
港臺各半場,如榫卯圓則圓、方則方,連接得緊密而精巧——不只是角度,更是深度。以文字牽繫兩地人情物事,下筆輕重濃淡處清愁隱隱,卻又交織以或幽默、或活潑、或冷靜的語調,五味陳雜——是維度,也是溫度。——朱少璋(作家、學者)
我前半生已走得夠快,空間亦已賺夠。我想在未來的時間,起碼在開始和新住的家建立關係的時間,多用腳步去認識它,多投入在地人的生活方式。——李紹基
移居是一場馬拉松,跑路的過程中會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考驗在喘息間湧現,移居的日子也有迎面而來的挑戰,它們像尾隨大地震後的大小餘震,試練人心的硬度,甚至乎會在半夜無間斷的造訪,問你怕不怕。——〈地在動?是心在動〉
漸漸地,朋友會幫你說出你擠來擠去也擠不出來的單字,助你完成句子,詮釋概念,最後哄堂大笑便會結成溝通的果實。——〈朋友的語言〉
「跟你說一件真實的事:人類問逃出家門半天的狗到過甚麼地方,狗都不能告訴人類答案。不是因為人類聽不懂狗的語言,也不是因為狗會說謊,而是因為那任何一個到過的地方,都只是牠尋找過程的一點,狗根本沒把到過的地方放在心上。如果人類真的要狗選一個答案,狗會答他:那個地方叫快樂。」——〈逃跑對狗和人來說,都是一件快樂的事〉
屯門人、屯門豬、屯門牛,都可以不受規矩束縛的,人豬牛一同生活在一個傳說中,都一樣的自由自在。人和物,在遙遠的時光中,不經意的走在同一條時間線上,成了公路上的過客在沉悶車程中,悠然看見的一道風景。——〈屯門何止有牛〉
目錄自序
編者序
推薦語
半場台灣
適應春風
垃圾車,別跑!
臺灣餐桌日常
在月球漫步看風景
朋友的語言
語言的另一種定義
花蓮路上的早餐
地在動?是心在動
人情風景
有醫無類的獸醫
原諒我慣於冷漠 ─有時候令人失措的臺式人情
實頭與滑頭
可愛狗病人
友情歲月之江湖再見
生活細味
黝黑幽默
車牌無用
狗的草地
夜市把脈
改善高血壓的秘方
間歇鄉愁
從元朗的輕鐵轉乘淡水的輕軌
兩個屯門人,四顆香港粽
老媽的魔法
化鄉情為食慾
藝文拾光認識侯孝賢
看蘇軾〈前赤壁賦〉,從滄海到浮海
夢的詮釋 ─看「The哆啦A夢展2023臺北站」
幸好,我們的旅途中有西西
半場香港
想想舊地
芒果樹
聽說九龍城
我的域多利時代
屯門何止有牛
兒時的快餐店
檸檬批之味─記吐露詩社
逃跑對狗和人來說, 都是一件很快樂的事
想想故人
乒乓球上的金句
大鐵人
打風的日子
聽老師的話 ─記小思老師
上晝班和下晝班
何濟公
醫生說道
咆哮宅犬 ─一隻狗的疫情生活記錄
书名简译:半场香港,半场台湾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