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臺灣翻譯史:殖民、國族與認同
臺灣初登世界舞臺,就是在大航海時代,島名「福爾摩沙」即為歐洲語言的音譯。臺灣歷史以移民和殖民為主軸,每一次不同民族的接觸自然都有翻譯活動。但翻譯研究在臺灣卻是新興領域,臺灣翻譯史的研究更是起步未久。
臺灣翻譯史歷經政權更迭、殖民、戒嚴種種政治力介入,長期的政治禁忌導致「誰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透過什麼語言、翻譯了什麼」這些基本的探問都尚未能獲得清楚完整的答案。但最困難的莫過於尋找譯者生平資料,許多譯作沒有署名,也有不少抄襲中國或香港譯作並冠上假名,更是增加研究上的困難。《臺灣翻譯史:殖民、國族與認同》多位作者努力尋求第一手資料,正是為了在歷史洪流中尋找譯者的身影。
透過歷史上的譯者,讓我們更了解這塊土地上種種文化系統的接觸、碰撞與發展,也讓我們更了解今天的自己從何而來。
導 論 翻譯之島(賴慈芸)
第一章 「文體」與「國體」:日本文學在日治時期臺灣漢語文言小說中的跨界行旅、文化翻譯與書寫錯置(黃美娥)
第二章 譯者的角色與知識生產:以臺灣日治時期法院通譯小野西洲為例(楊承淑)
第三章 日治臺灣〈小人國記〉、〈大人國記〉譯本來源辨析:兼論其文學史意義(許俊雅)
第四章 〈送報伕〉在中國:《山靈:朝鮮臺灣短篇集》與楊逵小說的接受(柳書琴)
第五章 大東亞共榮圈下臺灣知識分子之翻譯行為:以楊逵《三國志物語》為主(橫路啟子)
第六章 兩個源文之下的混種翻譯:居間游移的無家孤兒(陳宏淑)
第七章 口譯之「罪」:成爲戰犯的臺灣人二戰通譯(藍適齊)
第八章 戰後初期(1945-1949)臺灣文學場域中日譯本的出版與知識生產活動(王惠珍)
第九章 他們在島嶼翻譯:戒嚴初期在臺譯者研究(張綺容)
第十章 冷戰時代的美國文學中譯:今日世界出版社之文學翻譯與文化政治(單德興)
第十一章 冷戰時代的臺灣文學外譯:美國新聞處譯書計畫的運作(1952-1962)(王梅香)
第十二章 三城記:冷戰時期滬港臺的譯本與譯者大遷徙(賴慈芸)
作者簡介
建議閱讀書單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