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當我們寫作,我們寫的是什麼
寫作,是記憶的整理,也是一種自我對話。本書是耕莘寫作班二十年來的結晶,匯聚學員們的創作,透過文字訴說生命的軌跡、情感的流轉,以及時光的縫隙,展現了他們在文字中探索自我與生活的過程。
書中作品分為五個主題輯,涵蓋了回憶的珍貴、時間的流逝、文學獎得獎作品、寫作課的獨特體驗,以及與食物相關的情感故事。每位作者以自己獨特的視角,描繪出生活中的細微之處,從家庭的溫暖到個人成長的掙扎,這些文字如同一面面鏡子,反射出多樣的人生經歷。
「記憶結晶」一輯中,作者們透過對過去的回憶,表達了對親情的思念與對生命的反思。
「時間的縫隙」這一輯,描述了生活中的轉折與成長。
「通往文學的路」特別收錄了多篇獲獎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反映了作者的才華,也展現了他們對文學的熱情與追求。
「看不見的寫作課」則是本書的一大亮點,透過視障與聽障學生的參與,展現了如何在困難中找到創作的光亮。這些學員的故事深刻而感人,讓人明白文字的力量可以超越感官的限制。
「食之琥珀」以食物為切入點,交織出生活的滋味與情感的連結,讓讀者在味覺中感受到生命的深度。
《當我們寫作,我們寫的是什麼》不僅是一本作品集,更是一部關於成長、愛與希望的文學記錄。
好評推薦
主編這本學生作品集的過程,二十年教學歷程如卷軸鋪展,說不清是我教著學生寫作,還是學生在教著我寫下去?他們學的是皮毛、肌理、輪廓,我學的是教室裡彷如候鳥來去的他們的生命故事,那些總是望著講台上的我,熱切眼神、青澀的、樸素的文字皆寫著喜愛文學的夢。──凌明玉(作家,耕莘寫作班課程編排暨導師)
我想耕莘寫作班一定有某種魔力。有時我去上課,台下坐著的同學,早已得獎無數。學生裡臥虎藏龍,但他們還是要來當學生。也許是學無止境,總想要聽聽更多老師的經驗分享,也許是需要同儕的刺激,敦促自己不懈怠,更可能是因為課堂的氛圍,有一種魔力召喚著他們。──宇文正(作家,前聯合報副刊主任)
來參與「女性書寫」課程的學習者,大多年過半百,他們都是從奔忙的工作與忙亂的家庭生活中退役下來的勇士,身上最不缺的就是生命故事,而那也是我最我看重的創作寶藏。「寫作技巧可以學,但以生命淬鍊出來的故事,只有你們有。」這是每一年我對學習者說的話。──李儀婷(作家,耕莘寫作班女性書寫班課程編排暨導師)
我在耕莘的文學寫作班,收穫了海量的文學養分,幾乎是從江南七怪,再到全真七子,最後是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的文學養成。然而更重要的是,我在其中感到一種巨大的狂喜,原來這個世界上,真有這麼一件我喜歡的不得了,並且有能力去做的事。──許榮哲(作家,耕莘寫作班常任講師)
多年來,我在他們的文字裡歷經父母離世的哀傷,同喜於孕事,同感於成長路上的心酸;他們在文字之海裡泅泳多年,早練就一身武功,而我是那幸運的編輯,竟有文章能否刊登見報的生殺大權。如今,這些美好的珍珠串成一本合集,我在讀著這些屬於他者的記憶之痕時,也慢慢沉入屬於我的過往。──盧美杏(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目錄【主編序】讓我們在文字裡相遇/凌明玉
【推薦序】這個寫作班有魔力/宇文正
【推薦序】最好的故事,在於生命/李儀婷
【推薦序】有一天,你會成為書裡的名字/許榮哲
【推薦序】慢慢愛上記憶之痕/盧美杏
一、記憶結晶
字跡/鄭娟
紗河/林佳樺
趕海記/畢珍麗
母親的百日孤寂/鍾育霖
思念,如影隨形/廖桂寧
土角厝/林月慎
增生/夏予涔
夏日/林苓慧
潮去餘光/蔡莉莉
聚散/鐘佩玲
遺忘/翁士行
二、時間的縫隙
舞蹈課/洪雪芬
對手/廖桂寧
因為愛情/鍾育霖
時間的縫隙/鄭娟
我的玫瑰/李志傑
黑白鍵/翁淑慧
和解/鐘佩玲
無臉之城/夏予涔
精神上的房間/林苓慧
流動的時光/蔡莉莉
康威爾斯小姐/翁士行
三、通往文學的路
閻王低頭/林佳樺
吹笛人/林佳樺
65%,臺北/王子丹
占領/洪雪芬
姊妹/桂尚琳
最好的時光/龎宇伶
落水/廖桂寧
國度/廖桂寧
終點/鄭娟
白雲歲月/孫大白
耕一畝文字田/畢珍麗
老娘/畢珍麗
守護/翁士行
女神的耳朵/李志傑
很多人對於我/林月慎
卯時相會/林月慎
四、看不見的寫作課
策展導言:寫出光與暗重疊的故事/凌明玉
學員篇:彷彿看見未來的寫作課/李志傑
學員篇:第一堂課/吳銘豪
聽打員篇:高壓聽打工作中釋放的片刻/葉慧慈
志工篇:你在我左右/畢珍麗
輔導員篇:看不見的你和我/鍾育霖
講師篇:用文字打指背語給你/凌明玉
講師篇:寫作是黑鳥替我們飛/李達達
五、食之琥珀
蚵仔/洪雪芬
紅豆湯/洪雪芬
食之琥珀/李志傑
炒飯SOP/游世民
刺繡的圍裙/畢珍麗
收鱔魚/林月慎
寶石/翁淑慧
小手的牽絆/鐘佩玲
鏡碗/翁士行
作者群簡介
书名简译:当我们写作,我们写的是什么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