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新版)
摩登未完,後摩登是否可能搶灘?
從現代化到全球化,讓知識分子更清楚自己的力量!
現代(modern),日文譯字「モダン」,中文譯為「摩登」,台語譯為「毛斷」。
從這些不同譯法可以發現,東方社會並不存在「現代」的觀念,而是直接從歐洲文化移植過來。台灣社會到達現代時,正是淪為日本殖民地之際。在被迫接受現代化的過程中,摩登一詞已不純粹意味著現代,而漸漸成為都市文明、時髦、風尚、流行的同義詞。
《殖民地摩登》收集有關台灣現代性的學術論文。全書分成第一輯「摩登與日據台灣」,第二輯「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分別從殖民地文學與歷史的研究,考察現代性對台灣文化的影響。
摩登對於台灣知識分子,是代表啟蒙與進步,或是代表蒙蔽或傷害,正是本書的研究主旨。在歷史產生重大裂變的時刻,《殖民地摩登》為台灣主體的建構提出新的詮釋。
第一輯 摩登與日據台灣
現代性與日據台灣第一世代作家
三○年代台灣作家對現代性的追求與抗拒
現代性與本土性──以《南音》為中心看三○年代台灣作家與民間想像
現代性與殖民性的矛盾――論朱點人小說中的兩難困境
當殖民地的作家與畫家相遇――三○年代台灣文學史的一個側面
殖民地詩人的台灣意象――以鹽分地帶文學集團為中心
黃得時的台灣文學史書寫及其意義
從發現台灣到發明台灣――現階段中國的台灣文學史書寫策略
台灣文壇向左轉――楊逵與三○年代的文學批評
第二輯 現代性與台灣史觀
殖民地時期自治思潮與議會運動
殖民地社會的圖像政治――以台灣總督府時期的寫真為中心
日據時期台灣左翼文學的研究及其限制
連溫卿與抗日左翼的分裂――台灣反殖民史的一個考察
鄭成功與施琅――台灣歷史人物評價的反思
台灣歷史的孤兒蔣渭川――一個後殖民形象的重建
國民意識:台灣自由主義的舊傳統與新思考
簡吉與台灣農民運動的左傾化(一九二五︱一九三一)
論文出處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