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凡一‧一凡
繼《少年凡一》、《彩虹麗子》藤原進三最新作!
一場又一場的夢境,會把青年帶向何處?
厭世的凡一與浪漫的一凡,
在命運的安排下,互相激盪,追尋生命的意義。
「對於生命無感而可能只好自我了結的凡一,自己的價值在哪裡?」他是凡一。
「感情關係上呈現無政府主義的一凡,或許在內心精神上是一種虛無主義吧。」這是一凡。
一場又一場的夢境,會把青年帶向何處,
透過夢的解析,可以得到「我是誰」、「如何得到快樂」、「生命的意義何在」嗎?
以及,人生終極的目標是什麼呢,必須透過湯瑪斯・曼的小說,華格納的音樂,聖杯傳奇與希臘哲人,來關照生命的真相。
自由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如何塑造台灣的命運共同體?
這是台灣人共同的使命嗎?
台灣的美食聞名全球,媽祖遶境刻劃土地情深,泰雅的祖靈在召喚,斷頭的石碑是奉獻者的精神,這些都是銘刻台灣文化的內涵事件,是一場無盡的饗宴,還是魅影縈繞糾纏?
◎專文推薦--陳柏言(新世代作家)
◎聯合推薦--李明璁(作家.社會學者)、耿一偉(作家.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
繼《少年凡一》、《彩虹麗子》後,藤原進三的第三部小說。主角凡一進入東京大學法學部就讀,卻無法融入校園生活,課業糟糕,不能跟上學校的步調,經常有挫敗厭世之感。一次到台灣旅行,剛好遇到心儀的教授在台灣做選情觀察研究,在教授的要求下完成測試並決定到台大當交換學生。接待他的台北寄宿家庭中,剛好有跟他同年齡的台大法律系學生一凡,兩人同一個屋簷下,展開探索台灣、追問生命意義的旅程。
期間,凡一與一凡經常為夢中的景象所困擾,經由一凡母親立虹的牽引,將困擾的夢中情景寫給不在家的父親,每每都能得到一凡的啟發,了解生命的意義。
這兩位年輕人除了為夢境所擾,在台灣的生活卻豐富多采又緊湊,週間在台大求學,交朋友,每個週末都會有立虹為他們準備的早午餐,來自台灣各地的豬腳、糕餅、麵線各式美食,一凡維持每個週末到武塔當課輔小老師,凡一跟進,他們在此與到完全不同類型的人,生活方式,瞭解到台灣原住民歷史與困境。
這部小說卻不止於圍繞著這兩位年輕人,作者創造了另一條貼近社會時事的故事,翻開台灣史所交織的族群問題。
這是一本恢弘博雅的啟蒙小說,有凡一與一凡、父與子、華格納與湯瑪斯.曼,也有死亡VS.生命、自由VS.愛、故鄉VS.旅人(犯人)、日本VS.台灣。鏡像對立映照,故事血肉題材的演奏描繪,有些是伏筆和揭曉,有些則是隱喻及象徵;在主導動機的迴旋節奏中,反覆叩問與發現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本書版稅全數捐贈武塔部落〕
〈推薦序〉 認識你自己:閱讀《凡一.一凡》 陳柏言 005
〈自序〉 在主導動機的樂聲中拷問靈魂 011
〈一〉023
我把我的彩虹放在雲中,這是我跟大地立約的憑證。-—〈創世紀9︰13〉
〈二〉048
今日又是風雨微微異鄉的都市,路燈青青照著水滴引阮的悲意,青春男兒,不知自己欲行叼位去 。
--〈港都夜雨〉楊三郎作曲.呂傳梓作詞
〈三〉055
神所要的祭牲,就是破碎的心靈;神啊!破碎傷痛的心,你必不輕看。
--〈詩篇51:17〉
〈四〉071
我就是你、你就是我,不論你在哪裡,我就在哪裡;我散佈在萬物中,不論你要什麼,得到的都是我。得到了我,你便得到了你自己。
--《夏娃福音書》(Gospel of Eve)
〈五〉086
我的小說架構,全出自夢境。
--卡夫卡 (Franz Kafka)
〈六〉101
我們生命的每一時刻都是死亡。
--《人的宗教》休斯頓.史密斯(Huston Smith)
〈七〉115
要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就要學習在所有各式各樣的人類表情中,去認識神的容顏。
--《千面英雄》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
〈八〉132
當一個人走進你心裡之後,就永遠不會再離開了……
--《你會在嗎?》紀優.穆索(Guillaume Musso)
〈九〉149
每一件事情的開始都是一個magic,它會幫助我們活下去。
--《徬徨少年時》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
〈十〉170
唯一值得踏上的旅程,是自我的旅程。
--葉慈(William Butler Yeats)
〈十一〉187
唯有死亡的自覺,才是生命之愛。
--田中美知太郎,日本哲學家
〈十二〉201
好好保存你的夢想……,你永遠不知何時用得上。
--《風之影》卡洛斯‧魯依斯‧薩豐(Carlos Ruiz Zafon)
〈十三〉215
重要的不是活著,而是好好地活著。
--《克里頓篇》柏拉圖(Plato)
〈十四〉230
雨夜花,雨夜花,受風雨吹落地,
沒人看見,每日怨嗟,花謝落土不再回
--〈雨夜花〉鄧雨賢作曲.周添旺作詞
〈十五〉244
這些星星為什麼會閃閃發光呢?
也許是為了讓每個人有一天能重新回到自己的星球吧!
--《小王子》安東尼奧‧聖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ery)
〈十六〉262
我們都是希臘人。我們的法律、文字、宗教和藝術之根都在希臘。
--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
〈十七〉275
我們必須接受失望,因為它是有限的;但千萬不可失去希望,因為它是無限的。
--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
〈十八〉288
不問生之所以為,不問命之所無奈,人欲免為形者兮,莫如棄也。
棄世則無累,無累則正平,正平則彼達生兮,達生者不朽矣。
--〈喪妻,鼓盆之〉莊周
〈十九〉 309
人無法選擇自然的故鄉,但是可以選擇心靈的故鄉。
--哈佛大學校訓
〈後記〉持續的寫,希望深淵總有盡頭 334
參考資料 339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