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想像的文學共同體:文學現代主義在臺灣及其全球旅行
本書從現代性的角度,試圖為臺灣文學場域釐清一段複雜的「文學現代主義時期」。前資本主義時期的臺灣,由於社會階層與專業領域的細化與分工,使現代性逐步躍入我們的視野,有關政治、社會與文化的話語,在時空的碰撞下產生了充滿張力的關係。而戰後,因應全球生產型態的變遷,現代主義思潮迎來了它在文化領域的全新實踐,新的表現形式改變了人類的文化與生活,其影響力迄今仍在延續。藉社會學家布赫迪厄之眼,我們不僅洞悉文化與權力之間糾葛的關係,在層層剝離政治與文學間「不當的沾粘」後,透過理論視角和歷史文本的梳理,提供一幅可供描摹、想像的,關於建構臺灣文學的未來圖像。
名人推薦
一本以臺灣文學雜誌為脈絡和地圖的專著,作者將「文學現代主義」作為一種方法,帶我們審視臺灣文學一段步履蹣跚、卻又精彩跌宕的旅程,意義不言而喻。──封德屏 文訊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紀州庵文學森林館長
作者深化了「場域」理論的面向,從習性、資本、行動者的位置,到文化機制的再生產,重新定義《現代文學》的歷史座標,一段人們所熟知的歷史遂有了全新的樣貌。──劉 俊 《情與美:白先勇傳》作者、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
新觀點下的經典文本,本書的詮釋重構了舊世界豐偉的文化遺產,引人深思。──徐國能 作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本書是將社會學理論引入文學研究的開創之作,是在思想史脈絡下對作家群體的深入洞察。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或許遙遠,然而「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孟冰純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媒體與傳播系教授
目錄自序 紅萼有情春未老 I
導言 從他律到自律:《現代文學》在臺灣文學場域的歷史坐標 1
上 篇 情感結構與張力──冷戰時代臺灣社會場域
第一章 擱置「殖民」與「五四」爭議,文學開始「戰鬥」 17
第二章 現代主義思潮全球化與美援文化的象徵權力 35
第三章 知識分子的情感結構:在現代與傳統之間 59
中 篇 文學現代主義──場域實踐與再生產
第四章 精英場域的革命 73
第五章 學院行動者:從夏濟安到白先勇 97
第六章 都市裡的外來者:存在主義式的《臺北人》 111
下 篇 文學公共領域與現代藝術機制──「明星」咖啡館與臺北「文學界」
第七章 咖啡館作為「文學公共領域」的雛形與背景 127
第八章 「明星」咖啡館與六○年代臺北「文學界」 143
第九章 《現代文學》的審美現代性與自律創作 171
結語 文學自律的「想像」 185
參考文獻 189
索引 199
书名简译:想象的文学共同体:文学现代主义在台湾及其全球旅行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