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價

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

原始價格:US$23.87。目前價格:US$21.42。

【作者: 金英夏】
【譯者: 薛舟,徐麗紅】
【出版社: 漫遊者文化】
【出版日期: 2024-05-20】
【分類: 文學小說 | 翻譯文學】
【裝訂: 平裝】
【印刷: 部份全彩】
【ISBN: 9789864899388】

貨號: 9789864899388 分類:

Description

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
나는 나를 파괴할 권리가 있다

只要不傷害到其他人,我相信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莎岡(《日安憂鬱》作者)

  ◆備受國際文壇推崇,譽為「韓國的卡夫卡」 金英夏◆
  ●    作品翻譯成十幾國語言,文學獎與暢銷榜的常勝軍
  ●    李箱文學獎、東仁文學獎、黃順元文學獎、萬海文學獎、現代文學獎、文學村作家獎得主,2004年創下一年內橫掃三項文學大獎的紀錄
  ●    韓國新世代文學的先行者,代表了韓國社會新一代作家的崛起
  ●    擔任韓國tvN電視台《懂也沒用的神秘雜學詞典》第一季(2017)與第三季(2018)共同主持人
  ●    以電影《腦海中的橡皮擦》獲得「大鐘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二版新增推薦文:
  要麼創作,要麼殺人──金英夏《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的暴烈與頹廢╱石芳瑜(永樂座書店店主)
  *    *  *
  「不知道壓縮的人是可恥的。
  無可奈何地延長自己卑微的人生,
  這樣的人同樣可恥。」

  我不關心某人殺害某人之類的事情。我只想掏出你們囚禁於潛意識深處的欲望,幫助你們安全且準確地壓縮生命。
  讀到這部作品的人,生命中至少會與我相遇一次,
  我會上前問你,雖然走了這麼遠,但是什麼都沒有改變,不是嗎?
  你們在等待像我這樣的人……

  《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是金英夏最早享譽國際的成名作,其書名來自法國作家莎岡某次吸毒被捕後,對審查法官說的話:「只要不傷害到其他人,我相信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本書中所指的「破壞自己的權利」,就是自殺的權利,亦即自主決定自己的生命長度,而且只有行使這種權利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人。作者用「個人有權利破壞自己身體」的激烈主張,以極端描寫死亡的方式,對國家、社會、父母所代表的威權提出反抗。
  ˙˙˙

  書中深刻描寫出現代社會的孤獨、倦怠和頹廢,藉由一個個異常的人物,精準剖析人類自我毀滅的欲望與生存困境:

  獨自在城市裡尋找委託人的自殺嚮導;遊走於C與K兩兄弟之間、只能依附他人填滿靈魂空虛的朱迪絲;拒絕自己的表演被複製,卻無法拒絕命運被複製的行為藝術家柳美美;面對人生總是不戰而降、冷眼旁觀的計程車司機K;對於自身之外的現實熟視無睹,只迷戀影像畫面的影像藝術家C……這些獨特的人物,交織出一幅現代社會愛與死亡的浮世繪。

名人推薦

  石芳瑜(作家、永樂座書店店主)、初安民(印刻文學生活誌總編輯)、崔末順(政大臺文所教授)、陳佩甄(政大臺文所助理教授)、陳栢青(作家)、黃崇凱(小說家)、楊佳嫻(作家)一致推薦(以姓名筆畫排序)

本書讚譽

  ●    具都會感的聰明之作。(德國《南德意志報》)

  ●    金英夏的小說是藝術至上的。他的行文風格容易讓人想起卡夫卡;他對生命卑微的思考又讓我們想起卡謬和沙特。《洛杉磯時報》

  ●    「明確體現了時代裂痕的小說。」(文學評論家 南真佑)

  ●    把人生的重要領域——死亡問題引入了整個韓國文學。……過去遭狹隘的幻想體系掩蓋的存在,在《破壞》出現後得以回歸,這個恐怖而頗具誘惑性的存在,就是現代社會的孤獨、頹廢和倦怠,以及由此引發的性欲和死亡衝動,這些在本書裡的描寫極有說服力。……本書出現之後,韓國文學開始朝著截然不同的方向發展。(群山大學國文系教授 柳浦善)

  ●    金英夏所呈現的死亡表演就是對既成社會的憤怒反抗,用這種毀滅青春的極端方式完成生命的突圍。(本書譯者  薛舟)

媒體評論

  ●    金英夏的小說是藝術至上的。他的行文風格容易讓人想起卡夫卡,他也依賴於各種意象;他對生命卑微的思考又讓我們想起卡繆和沙特。——《洛杉磯時報》

  ●    這是一部帶著自我意識,探究真相、死亡、慾望與身分的文學作品,儘管碰觸了不少生猛挑逗的主題,卻沒有落入下流的偷窺主義。——《出版者週刊》

  ●    帶有史蒂芬.克萊恩一八九○年代經典作品《阻街女郎瑪琪》那樣的荒涼、冷漠和簡潔風格,然而人物卻更為精省。令人著迷。——《書單》

  ●    這是金英夏的第一本長篇小說,一九九六年在韓國出版。評論家和讀者都同意這是本令人愉快的暢銷書,時年二十八歲的作家顯然成了韓國新文學世代的代表。故事充滿操弄與轉折,作家和書中主角一般充滿慈悲,成功地交出一本關於愛與死亡的傑作,反映九○年代的首爾風潮。——法國《閱讀》雜誌

  ●    金英夏以這部作品成了韓國的風雲作家。——德國《明鏡週刊》

  ●    很酷、具有都會感、非常聰明的作品。——德國《南德意志報》

  ●    快節奏、漫畫感的、聰明的故事,深受美國影響。——德國《每日鏡報》

  ●    句子短小,絕無冗餘,剪除了不必要的感情,三個簡短的故事讓讀者能夠一口氣讀完,極富速度感。這些幽靈般的人物圍繞死亡展開黑暗的冒險……不過,這裡的問題並不是殺死什麼人,而是讓什麼人自殺。結構緊湊的顛覆和虛構讓敘事變得興味盎然。——崔允(小說家,西江大學法語系教授)

  ●    《破壞》發現了曾被韓國文學這個陳舊規範遮蔽的東西,並且將這些大量鮮活的東西集中做了文本化處理。這正是《破壞》的成就,也是該小說的得意之處。因此,我們也可以這樣說,只有和本書攜手,韓國文學才能夠深刻而冷靜的凝視當代的憂鬱。——柳蒲善(文學評論家)

  ●    這部小說猶如銳利的刀鋒般挖開了時代的核心。藉由類似蒙太奇的絕妙結構列舉了分明存在於我們身邊,卻又被我們忽視的死亡問題,以及被人們當作偶然的交通事故,沒有認真思考的古典主題,漫畫般的隨性技巧更增添了它的衝擊力。——李祭夏(小說家)

  ●    這部小說是作家驚人想像力的眾多片段,有著不凡的創意、詭異的意象,以及如同電玩遊戲般建構、再彼此串聯的故事,讀者為之困惑也同時得到驚奇。——《韓國先鋒文壇報》

  ●    《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為韓國小說文學引入了罕見的「幻想」形式,不僅有趣,而且意義非凡。——都正一(文學評論家,慶熙大學英語系教授)目錄【二版新增推薦文】要麼創作,要麼殺人──金英夏《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的暴烈與頹廢╱石芳瑜(永樂座書店店主)

Ⅰ. 馬拉之死
不知道壓縮的人是可恥的。無可奈何地延長自己卑微的人生,這樣的人同樣可恥。不懂壓縮美學的人至死也不會知道生活的祕密。

Ⅱ. 朱迪絲
人有兩種,一種是能殺人的人,一種是不能殺人的人。你問哪個更壞,當然是不能殺人的人更壞了。……不能殺人的人,他也沒有能力真心愛別人。

Ⅲ. Evian
他們追求記憶的永恆,卻犧牲了刹那的存在。這樣說有些淒涼,卻是人類的宿命。

Ⅳ. 美美
通常來說,人們對於某件事的固執程度與花費的時間成正比。愛情、藝術,任何事物都擺脫不了這條法則。

Ⅴ. 薩達那帕勒斯之死
為什麼走了那麼遠,還是老樣子呢?人生這東西啊。

【作者的話】
【解說】自殺倫理學╱柳浦善(文學評論家、群山大學國文系教授)
【譯者跋】青春突圍

 
书名简译:我有破坏自己的权利

目前沒有評價。

搶先評價 “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