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高人氣圖解通識課,限量特價套書《漫畫哲學之河》+《漫畫心理學》
The Cartoo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 Psychology: The Comic Book Introduction
目錄▎《漫畫哲學之河》
◎序章
►泰利斯:前蘇格拉底時期希臘哲學家,觀察到物質會以固體、液體或氣體存在。他也發現水可以以三態存在,所以他推測萬物都是由水構成的。從現代標準來看他講錯了,可是在他的時代,他確實把最佳解釋推進了一步。
►赫拉克利特:前蘇格拉底時期希臘哲學家,最為人所知的是強調變化與無常,質疑世界裡的恆定性,作品目前僅存殘篇,我們主要是透過較晚的作家來認識他的見解。
◎第一章、邏輯
►亞里斯多德:希臘哲學家,著述範圍廣泛,在物理學、形上學、邏輯學、倫理學、美學及修辭學上皆有專著,曾擔任未來的亞歷山大大帝的宮廷教師。
►約翰・史都華・彌爾:英國經驗主義者。他進一步拓展邊沁的效益主義倫理學,寫過討論演繹法和歸納法的邏輯專著,也寫過影響深遠的政治哲學書籍。有些人相信他是史上智商最高的人之一,不過,他當然沒做過智力測驗。
◎第二章、感知
►何內・笛卡兒:法國哲學家及數學家,名著為《第一哲學沉思錄》。
►約翰・洛克:英國哲學家,他的經驗論和政治學影響深遠,名著為《人類理解論》。
►喬治・柏克萊:英國愛爾蘭哲學家,知名創見是以經驗論的基本假設論證唯心論(唯心論主張只有心智和概念存在),名著為《人類知識原理》。
◎第三章、心智
►柏拉圖:希臘哲學家和數學家,也是蘇格拉底的弟子。他在公元前386年於雅典創立的「學園」,是西方第一座高等教育機構,名著為《理想國》
►高特弗里德・威廉・萊布尼茲:與斯賓諾莎、笛卡兒同列理性主義「三巨頭」。除了哲學成就之外,他對數學、邏輯學和機械演算都有重大貢獻。萊布尼茲和牛頓一樣構思出微積分,雖然先發表成果的是他,可是先得出結論的是牛頓;近來公認那他們是單打獨鬥各自得出成果。
►巴魯赫・斯賓諾莎:斯賓諾莎是理性主義「三巨頭」之一,與萊布尼茲、笛卡兒並列。他的哲學著作提出不少非正統主張,也隱隱肯定泛神論思想(神與宇宙為一),因此觸怒宗教權威。
►艾倫・圖靈:英國數學家、邏輯學家、解碼學家及哲學家。他的著作為電腦科學和人工智慧奠下基礎,名著為《智慧機器》。
►居利翁・奧菲・德・拉美特里
►大衛・查默斯:澳洲哲學家及認知科學家,專攻心智哲學和語言哲學,名著為《意識之心》。
◎第四章、自由意志
►德謨克利特:希臘哲學家,他對宇宙的原子論詮釋影響深遠。我們現在主要是透過其他作者的討論了解他的想法。
►大衛・休謨:蘇格蘭哲學家,以經驗論和懷疑論聞名。他的著名論點之一是:從事實中推不出「應然」命題。在嘔心瀝血之作《人性論》「胎死出版商」(他的原話)之後,他寫出極具影響也極受歡迎的多卷本英國史。
◎第五章、神
►多瑪斯・阿奎納:義大利道明會神父,也是士林哲學傳統的重要哲學家與神學家,名著為《神學大全》。
►伊曼紐・康德:德國哲學家,他的形上學、倫理學、美學著作影響深遠,他說休謨的書對他有如醍醐灌頂,讓他從「教條沉睡」中覺醒,走上耕耘哲學之路。康德的名著為《純粹理性批判》。
►威廉・帕利:英國神職人員、基督教護教家、哲學家及效益主義者。他最為人所知的是以自然神學為基礎,以目的論論證證成神的存在,名著為《自然神學:神的存在與屬性的證據》。
►查爾斯・羅伯・達爾文:英國博物學家及地質學家,以對演化論的貢獻聞名於世。他主張所有物種都有共同始祖,名著為《論天擇所成之物種起源》。
◎第六章、倫理
►蘇格拉底:蘇格拉底是希臘哲學家,大多數人認為他的思想是西方哲學之始。他並未著書立說,後人對他的認識,主要是透過他的弟子柏拉圖和色諾芬的紀錄。
►湯瑪斯・霍布斯:英國哲學家,主張人類天性自私,今日最為人所知的是他的政治哲學,他十分強調社會契約的角色,名著為《利維坦》。
►傑瑞米・邊沁:英國哲學家、法學家及社會改革家。他被公認為近代效益主義之父,名著為《道德與立法原理》。
►弗德里希・威廉・尼采:德國哲學家,對真理、道德、權力、當代文化及科學等主題均有傑作,名著為《善惡的彼岸》。
◎名詞釋義
◎參考書目
▎《漫畫心理學》 ▎
◎導論 這是仨*@$&?……
心理學是什麼?心理學是心智、大腦與行為的科學,與所有人類經驗都有關,本書以嚴謹的實驗研究為基礎,爬梳我們怎麼理解世界、探索自己與了解彼此,其實要談的就是:我們怎麼生活。
▎第一部 了解世界
◎第一章 感知與注意力
人們透過感官從世界接收資訊,可是雖然常常覺得可以信任感官,但它們未必可靠。這是因為我們認為自己所感知的,其實從來就不是實際狀態。事實上,那是很多心理過程產出的結果,你察覺到的事,其實是自己詮釋過的樣子⋯⋯。
◎第二章 學習
為了更了解世界,我們使出由上而下絕技,整合「先前知識」以弄懂事情。但「先前知識」是怎麼得到的呢?透過學習!
我們不斷在學習,不只在不得不之時,日常生活也一直在學。本章會細看三種學習型態:1.古典制約、2.操作制約、3.社會學習。並提及著名的「巴夫洛夫制約實驗」、「史金納箱實驗」,以及艾伯特・班杜拉的經典研究「波波娃實驗」。
◎第三章 記憶
這章要談的是兩種基本記憶類型:1.工作記憶(又稱短期記憶)、2.長期記憶;以及想法與概念怎麼在兩者之間來去。另也會提及阿蘭・巴德利的訊息處理理論。
◎第四章 思考
世上到處都是未曾遇過的事,然而,我們也需要了解它們。這章來談談如何思考未曾經驗過的事。然而,人們的心理能力是有限的,為了讓心理運作發揮最大功能,必須不斷試著節省心理資源,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範疇化」、「捷思法」、「假設檢驗」,以及「展望理論」。
▎第二部 了解自己
◎第五章 後設認知
我們不只會思考,也思考「思考」這件事,可是,人們有多善於思考「思考」呢?後設認知、後設知識、後設記憶⋯⋯,這一章要討論的就是我們的自我評估,並探究這些評估可不可靠;也會提到「鄧寧―克魯格效應」、「解釋深度的錯覺」、「認知流暢度」。
◎第六章 情緒
我們都知道感受情緒是什麼樣子,但要如何思考情緒?幾千年來,重要思想家一直與情緒課題纏鬥,情緒不僅動作迅速,而且力道很強,同時,也令人困惑又不可靠。這章要談的是心理學家怎麼看情緒,就由以下三個問題切入:1.什麼是情緒?2.情緒是普世共通的嗎?3.我們為什麼有情緒?還將檢視「詹姆士-蘭格理論」,並討論「沙赫特-辛格理論」與支持它的「達頓與亞倫吊橋研究」。
◎第七章 動機
為行為提供動機的原因五花八門。亞伯拉罕・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是為動機分類的最早嘗試之一。本章以馬斯洛的金字塔為跳板開始探索「動機」,參酌經濟學理論關於「酬賞」與「懲罰」等「外在動機」的討論,並以「自我決定理論」深入「內在動機」的綜合因素。
◎第八章 壓力與健康
想了解自己,也必須了解自己的生理狀態。壓力是心身互動的重要管道,當壓力源出現,身體會啟動交感神經系統產生連串反應,本章也將提示這些反應亦會在其他情況下激發。另一方面,我們對壓力的反應會回過頭來增加壓力,所以一起來看看測量壓力的方法吧!並檢證「對生命具有掌控感,有助於長期健康」。而除了探看幾個身體變化影響心智的方式外,章末更要由「信念」、「預期」、「藥物」、「宗教」等⋯⋯,探討這些效應反過來是否也會一樣。
▎第三部 了解彼此
◎第九章 語言
語言是最主要的溝通工具,然而它的效果未必如人預期。語言充滿各種曖昧,字義的、語音的、句構的等⋯⋯;除此之外,人嘴巴說的也未必是心裡想的!所以本章的大哉問是:我們是怎麼了解彼此的?人們會判斷脈絡,但這並不完全可靠,因此為了弄懂對方在講什麼,我們會對溝通意圖做出特定假設,這就是心理學家所稱的「語用」(又稱「葛萊斯暗示」)。接著還要看看學習語言相持不下的兩種理論:「先天」與「後天」;最後則談談由語言學家班傑明・沃爾夫所發展出、具爭議性的問題:語言會形塑我們的經驗嗎?
◎第十章 人格
另一種了解他人的方式是描述他們,在人們的表象之下,到底有幾個判然有別的人格特質存在?來看看早期人格心理學家歸納評估人格的五個量尺類別,以及其他幾個禁得起科學檢驗的人格特質類型。我們的人格相當複雜,隨著觀察更多細節與調整評價,也要注意:評價別人時該注意些什麼?而人格線索遍布我們的生活空間,它們就像我們用來嗅聞彼此的資料,而得以解釋彼此之間的不同;不論這些特質是繼承而來或是學到的,都是人們預測長期行為表現的好方法。
◎第十一章 社會影響
人們是環境動物,不過在看待別人的行為時,我們傾向無視這個事實,而過度強調人格的影響,這種偏見被稱為「基本歸因謬誤」。這一章要談談環境如何影響我們,特別著眼於影響最顯而易見的社會環境,探討「從眾」、「順從」、「社會角色」、「情境限制」、「說服」,佐以所羅門・阿希的「開創性」研究。
◎第十二章 刻板印象與群體
刻板印象是我們對特定群體成員的思考連結。從某個層次來說,這些連結對社交功能是必要的,卻也會造成各種問題。首先,很多刻板印象並未準確反映事實,即使它們是真的,也經常被擴大解釋,因為我們的刻板印象常常只依據非常有限的證據,但刻板印象往往造成嚴重後果。這一章要試著理解這種現象,方法是討論社會分組如何影響我們,如何影響被我們歸成一類的人。同時也來看看「刻板印象威脅」、「團體迷思」、「刻板印象內容模型」等相關理論與實驗。
◎結論 當事情不太對勁……
本書分析了非常多的經驗,包括我們如何形成記憶、發展感受、分享想法、做錯事、又做更多錯事⋯⋯。不過,這還沒有涵蓋全部心理學。心理學還有很多有趣的研究領域,畢竟人類心智極其複雜。我們其實才剛剛開始學習心智如何運作而已,還有很多人類心智的祕密等著去發掘。
书名简译:高人气图解通识课,限量特价套书《漫画哲学之河》+《漫画心理学》
There are no review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