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的社會框架(百年經典首次繁中引進、法文直譯,收錄專文導讀及生平年表)

US$45.43

【作者: 莫里斯.哈布瓦赫】
【譯者: 陳秀萍】
【出版社: 麥田】
【出版日期: 2024-10-31】
【分類: 人文社科 | 社會學/社會工作】
【裝訂: 平裝】
【印刷: 單色印刷】
【ISBN: 9786263107502】

貨號: 9786263107502 分類:

Description

記憶的社會框架(百年經典首次繁中引進、法文直譯,收錄專文導讀及生平年表)
Les cadres sociaux de la mémoire

奠定「集體記憶」學說 ╳ 以社會群體觀點切入記憶

法國社會學大師 哈布瓦赫

★ 百年經典,中文世界第一次完整引進、法文直譯
★ 特別收錄專文導讀、生平著作年表

「既然回憶都是從我身外的世界來跟我招手的……就這一層意義而言,或許存在著集體記憶、以及記憶的社會架構。」
——莫里斯.哈布瓦赫

> 關於過去是如何被記住,法國社會學大師哈布瓦赫提出更具人類社群感的解釋——記憶有其「社會框架」
> 記憶研究的源頭,從社會學角度探討記憶的原創性觀點
> 當代顯學的基石,啟發人文社會學科對記憶的探討

|專業推薦|

朱嘉漢 作家
邱德亮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凌宗魁 建築文資工作者
殷寶寧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葉欣怡 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蕭阿勤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戴麗娟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內容簡介|

夢境或記憶過去被認為是歸屬個人的私有領域,然而哈布瓦赫承襲涂爾幹關於「集體意識」的觀點,首開先河提出記憶的社會學概念,他認為記憶並非孤立存在,不僅止於個人、精神性或單純的心理層次,而是受到「社會框架」的影響,由相異的社會結構和不同的社會身分,如家庭、宗教、社會階層等因素所構築而成。社會群體的共同經歷所形成的認知與認同框架,繼而對個人與社會各層面產生影響,成為形塑個人記憶的重要力量。從此觀點出發,讓「記憶」成為可以進行分析的社會學主題,並啟示我們思考現時是如何影響人們對往昔的看法,又將如何投射、連結並且形塑集體共同的未來。

這一關於記憶的立論後被廣泛運用於人文學科,成為當代記憶研究的核心基石,為記憶的探討提供全新的視角,成為對記憶與社會集體關係研究中最早亦是最重要的理論著作之一。在探討記憶與夢境、語言、家庭、宗教、社會階級等各個面向的靈光妙思中,亦能咀嚼哈布瓦赫時而動人時而鋒利、獨樹一幟的文風。

 

|章節引文|

第一章〈夢與圖像—回憶〉

我們無法在睡夢中回想起昔日生活中一齣齣完整無缺的場景,或是一幕幕工筆細膩的畫面

第二章〈語言與記憶〉

社會思想的諸多框架是以何種方式滲入夢中:時間與空間

第三章〈重建夙昔〉

如果老人比一般成年人還更在意過去,這並非是由於在此年齡回憶如潮水般高漲不退……而是,他們體會到,在社會生活中,此時若不去利用所有的手段以重拾昔日風塵,更待何時

第四章〈確定回憶的定點〉

聯念理論與確認回憶定點。社會群體是集體記憶的承載物,群體數量愈繁多、集體記憶愈廣博

第五章〈家庭的集體記憶〉

集體生活的諸多框架與家庭的眾多回憶

第六章〈宗教團體的集體記憶〉

宗教是遠古人類歷史以神話模式再生產的結果。古老信仰的殘餘在新生宗教中借屍還魂

第七章〈社會階級與階級傳統〉

貴族的價值系統與貴族家庭的傳統。封號與權責。種姓貴族與法袍貴族

目錄

導讀〈莫里斯.哈布瓦赫的生平、在法國社會學傳統的定位,及其記憶社會學〉 陳秀萍

莫里斯.哈布瓦赫的生平及著作年表

 

前言

第一章 夢與圖像 回憶

第二章 語言與記憶

第三章 重建夙昔

第四章 確定回憶的定點

第五章 家庭的集體記憶

第六章 宗教團體的集體記憶

第七章 社會階級與階級傳統

結論

书名简译:记忆的社会框架(百年经典首次繁中引进、法文直译,收录专文导读及生平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