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政治經濟學、台灣社會與兩岸關係

US$43.33

【作者: 馮建三】
【出版社: 麥田】
【出版日期: 2025-01-09】
【分類: 人文社科 | 傳播/媒體識讀】
【裝訂: 平裝】
【印刷: 單色印刷】
【ISBN: 9786263107816】

貨號: 9786263107816 分類:

Description

傳播政治經濟學、台灣社會與兩岸關係

AI的新聞這麼多,為什麼?
重點不是OTT  是「內容創造」

升級媒介批評,達致改變的可能
繼《台灣媒介一百年:國家、政黨、社會運動》
200餘篇專文  以政治經濟學角度

關切傳媒、台灣社會與兩岸關係的未來  
 

=內容簡介=

 

「政治經濟學根植於道德哲學及制度的探討:我們應當如何界定好的社會和好的生活,以及我們需要怎樣的資源和社會組織形式。」——Graham Murdock

「新科技再怎麼改變……我們仍然必須投入心力,思考我們的民主承諾。人需要好新聞、好報導、好傳媒內容,不變。」——Edwin Baker

本書收錄作者自1992至2024年間作品,內容涵蓋三個部分:傳播政治經濟學、台灣社會與兩岸關係。

隨著媒介的變化日增,媒介批評與檢視應當更為升級——媒介占據的經濟、政治、文化與休閒地位上升,反映在數量的競爭轉劇,也就是媒介資本化的廣度與深度漸趨強化,這正是1990年代以來,台灣媒介生態的重要特徵。當今,謹訴求於媒介自律、閱聽人素養,若沒有國家以制度性設計,介入媒介環境的規畫,自律者無法得到自律的條件,閱聽人無法得到伸張公民身分的養分,媒介改造的議題終究只是治標的手段。本書經由積累三十年來的相關時事新聞,具體剖析媒介的內與外,期待擴充第四權概念,重視傳媒的經濟報導及其相應的監督作用。

而隨著OTT平台興起,網路嬰兒轉成跨境電商,谷歌稅、科技文化捐是否也該納入;數位匯流的時代,台灣在網飛、YouTube、愛奇藝、Disney+……的夾擊之下,是否該強力規範外來影視作品,建立文化信心,厚實文化認同的內涵。無論是跨境電商或OTT,在經濟上都該納管課徵。

Edwin Baker說:「新科技再怎麼改變……我們仍然必須投入心力,思考我們的民主承諾。人需要好新聞、好報導、好傳媒內容,不變。」在二十一世紀的串流時代,檢視媒介再現的面貌、產權結構,依舊是作者關心民主政治與經濟分配的核心命題;本書亦聚焦影視的發展與政策,探討數位時代對著作權的影響,並兼及稅捐、社會福利與兩岸問題……234篇專文呼籲靜態的論述與動態的行動相互結合,催生改變的可能!

=本書目錄=
Part 1  傳播政治經濟學
第一章  新聞與媒介批評

第二章  電影與電視劇
銀幕配額
救贖國片
另類影視

第三章  傳播科技的政治
數位時代,召喚著作權的廖添丁
科技決定論的窮途末路
科技的一體兩面
政治保護鬆動 新媒介接招
BBC最能善用科技

Part 2  台灣社會
第四章  民主政治與經濟分配

民主政治
經濟分配

第五章  性別、階級及語言
性別與階級
「讀」英語  「說」母語
英語上課、公平競爭與學習效率

第六章  大學與山
大學生與大學學費
教授薪資  台灣符合國際水平
大學責任
山的政治.好生活的召喚

Part 3  兩岸關係
第七章  「美國因素」:好萊塢

第八章  台灣、大陸、香港與澳門

第九章  維持現狀與永久和平

 目錄
书名简译:传播政治经济学、台湾社会与两岸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