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le!

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余英時經典作品絕版再現,全新編輯校對)

Original price was: US$27.54.Current price is: US$24.32.

【作者: 余英時】
【出版社: 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 2022-08-02】
【分類: 人文社科 | 當代思潮/哲學】
【裝訂: 平裝】
【印刷: 單色印刷】
【ISBN: 9786263356078】

SKU: 9786263356078 Category:

Description

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余英時經典作品絕版再現,全新編輯校對)

特別獨家收入:余英時接受第一屆唐獎漢學獎 受獎致詞、接受唐獎演講全文──中國史研究的自我反思
〈接受克魯格獎講詞〉/〈接受唐獎漢學獎講詞〉,最重要的余英時學思歷程自述
 
「知識人」(intellectual)是十八世紀之後才在西方出現的概念,
中國則自先秦時代便有「士」的階層,並形成一個延續不斷的傳統。
從士轉變為知識人,代表「士」文化的斷裂,
也象徵華人價值體系的巨大轉變。
 
  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哲學會會士、克魯格獎、唐獎漢學獎得主
  ──余英時,重要人文思想研究之作,全新編輯校對,絕版經典再現
  爬梳中國知識人與價值體系之間交相形塑、影響的綿密關係。
 
  本書收入余英時先生在1980年代之後研究的菁華,論述知識人在中國的歷史淵源、意義等面向,及其流變對價值意識的影響。但本書意旨並不侷限在「過去」與「中國」;作者觀照中、西知識人在追尋真理上的差異,探討中國文化價值體系為何有其獨特性(中國知識人求「內向超越」,西方則是「外在超越」)。在西方人文研究重新檢視「現代以後」(post-modern)價值轉向的今日,本書對於瞭解華人安身立命的價值觀亦有偌大助益。
 
  書中旁徵博引,釐清許多過去讀者可能不甚了了的見解。拿科舉制度來說,漢朝的按地區人口多寡設定各郡縣舉薦名額,因而有幾分「代議制度」的味道;宋人歐陽修、司馬光在「選賢唯才」(近似「全國聯招」)或是「逐路取人」(各地方有基本名額的保障)上,立場相左,是因為出身地域不同(歐陽為文化薈萃、中舉人數較多的江南,司馬則為風華不再的江北)。而漢朝董仲舒建請武帝「罷黜百家」,其實儒家也在罷黜之列,因為他要獨尊的是諸子百家均奉為聖典的「五經」(詩、書、禮、易、春秋),而非以「五經」為不二規臬的「儒術」。(見第八篇,〈試說科舉在中國史上的功能與意義〉)
 
  又如,共產黨深知「士可殺,不可辱」的價值觀深植於讀書人心中,因此文革期間對於文人「只辱不殺」,目的就是要讓他們生不如死(而且自殺會禍延家人,行不得)。而幾十年來極力摧毀傳統知識人價值體系的後果,就是今日中國大陸學術剽竊、「黑心」商業屢見不鮮,被舉發時只嘆運氣好而不覺羞愧。(參見第五篇,〈價值荒原上的儒家幽靈〉)
 
  余英時先生更精闢指出,價值意識一方面淵源於傳統,一方面植根於生活的實踐,不是少數人可以憑空創造而強加於整個社會的。只要社會本身有其相對的獨立性──相對於國家(state)的權力而言,價值觀念的變遷也自然會找到自己的軌跡。此一見解,著實為百年未定的中西文化論辯闢出一條中道。

目錄

自序
 
第一篇 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
第二篇 軸心突破和禮樂傳統
第三篇 新春談心
第四篇 中國現代價值觀念的變遷
第五篇 價值荒原上的儒家幽靈
第六篇 中國知識人之史的考察
第七篇 士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
第八篇 士的傳統及其斷裂
第九篇 試說科舉在中國史上的功能與意義
第十篇 試論中國人文研究的再出發
第十一篇 接受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講詞
第十二篇 第一屆唐獎漢學獎 受獎致詞
第十三篇 中國史研究的自我反思

书名简译:知识人与中国文化的价值(余英时经典作品绝版再现,全新编辑校对)

There are no reviews yet.

Be the first to review “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余英時經典作品絕版再現,全新編輯校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