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新左運動與公民社會: 日本六○年代的思想之路(新版)
ニューレフト運動と市民社会: 「六十年代」の思想のゆくえ
目錄推薦序一:救贖一個純真年代 吳叡人
推薦序二:在「出陣」與「拒絕入陣」之間 梅森直之
致台灣讀者 安藤丈將
新版作者序 安藤丈將
前言:在「探尋生活方式」的浪潮之中
序章
1. 高度經濟成長與「規訓化」
新左運動/高度經濟成長與經濟的「規訓化」/政治的「規訓化」
2. 「日常性」的自我變革
「規律化」面臨的挑戰/日常生活的政治化
3. 新左運動的倒退
運動的困境/直接行動與警察
4. 調查方法
新左媒體的話術分析/文獻回顧與本書特色
第一章 戰後的民主化運動時代──在發現「日常性」以前
1. 一九六○年代以前的民主化運動
後殖民浪潮與國族主義/戰後革新勢力與戰爭記憶/誰組織了安保鬥爭
2. 歸鄉運動
「把民主帶回家鄉」/面對「地方之牆」/與故鄉發展新的關係/歸鄉運動的結束
3. 高度經濟成長期的青年世代
越戰與日本人/經濟成長期的大學生/青年組織化的紛爭
第二章 新左運動的形成──「日常性」的改變
1. 超越安保鬥爭的「失敗」
「直接行動」的支持呼聲高漲/對自己生活方式的探尋/死去好友的記憶/安保鬥爭的陰影
2. 「直接行動」作為一種「自我變革」的象徵
自我解放──日大鬥爭/自我反省──東大鬥爭/為了自我變革 而為的「暴力」
3. 社區組織對「直接行動」的反對
「日常性」登場/暴力反對運動激化/喪失群眾支持/自警團登場
第三章 新左運動的倒退──「日常性」自我變革的苦澀
1. 以網絡為基礎的政策
『七○年代的警察』/都市區域的CR戰略/利用外勤警察所建立的監視網絡
2. 服務國民的警察
作為服務提供者的警察/製造警察的良好形象/警察保護市民免 於「過激派」的攻擊
3. 因探尋生活方式而生的苦澀
好友對「日常性」的攻擊/自我變革終結後產生的重擔/運動經驗的斷絕/企業對新左運動採取的行動
第四章 一九七○年代的新左運動──「日常性」自我變革的深化
1. 從挫折中站起
「咱繼續做下去吧」/「日常性」的變化方式
2. 向地方的「生活民」學習
學習運動/實踐「自我變革」的地方/我是生活民、我為生活民而學習/到公害現場重新修改自己的生活方式
3. 亞洲作為「自我變革」的一面鏡子
對亞洲輸出公害/亞洲人會議與女性/香蕉研究/「看得見臉的國際合作」/連結內格羅斯島的意義
第五章 「新政治」的缺乏與新左運動
1. 日本「新政治」的可能性
何謂「新政治」/日本缺乏「新政治之下的政黨」/通往「新政治」的兩條路
2. 不習慣當個「新政治之下的政黨」的社會黨
社會民主連合──「新政治之下的政黨」出現了?/作為新左的 反戰青年委員會/反戰青年委員會驅逐
事件/被「新運動」孤立的社會黨
3. 女性與選舉運動
洛克希德事件擴大了政治參與的機會/「女人選票女人投」/對參 與選舉的猶豫/名古屋會議
4. 住民運動與政黨政治
住民運動的出現/住民運動中的新政治機會/一九七○年代的反核運動/「新運動」之外的社會網絡
結論
1. 新左論述的變遷
2. 新左運動的遺緒
「公民力量」的泉源已經誕生/社會運動中被規訓的制度化/對「直接行動」的厭惡感在社會蔓延
3. 「探尋生活方式」運動的未來
後記
譯後記:讓社會運動「活下去」 林彥瑜
新版譯者跋:十年後的我們 林彥瑜
注釋
參考文獻
譯名對照
书名简译:新左运动与公民社会: 日本六○年代的思想之路(新版)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