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社會運動的博弈論分析:1989年中國學生運動的意外結局
目錄前言
▍第一章 社會運動的意料之外的結果
第一節 1989年中國學生運動的意料之外的結果
第二節 為什麼學者們否認天安門慘案是意料之外的結局?
第三節 從理性出發,主觀能動地建設新社會
第四節 應用博弈論(Game Theory)的優越性
第五節 一個重要的假設(Assumption)
第六節 社會運動和政府之間的互動理論(A Theory of Interaction)
▍第二章 1989年中國學生民主運動簡要歷史(自1989年4月15日至1989年6月4日)
▍第三章 政府威脅學生 結果適得其反:一個具有不完整信息的博弈論模型(A Game with Incomplete Information)
第一節 選擇最優策略的互動結構(Preference Structure):雙方互動的機制
第二節 描述社會運動發展的一個理論模型(A Model of Theory)
第三節 私密信息和一個經過修正的「選擇最優策略的互動結構」
第四節 具有不完整信息的博弈論模型(A Game with Incomplete Information)
第五節 本章結論
▍第四章 政府的次優選擇(Sub-Optimal Strategies):一個具有雙層結構的博弈論模型(A Two-Level Game)
第一節 一個具有雙層結構的博弈論模型(A Two-Level Game)
第二節 在具有雙層結構的博弈論模型中選擇策略的複雜性
第三節 在兩個不同的博弈論模型之間進行調和(Consistency)的強烈動機
第四節 次優策略(Sub-Optimal Strategies):對普特曼理論的補充
第五節 政府選擇次優策略對社會運動產生的重要影響
第六節 本章結論
▍第五章 社會運動參與者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權衡取捨(Tradeoff):重複性博弈論模型(Repeated Game)的動態特徵(Dynamics)
第一節 社會運動參與者在重複博弈過程中改變了他們的信念和判斷:他們認為政府進行武力鎮壓的可能性越來越小
第二節 社會運動參與者的報酬X3,在重複博弈過程中不斷增加
第三節 社會運動參與者的報酬X2,在重複博弈過程中保持不變
第四節 政府選擇次優策略(The Sub-Optimal Strategy)的可能性逐漸減少
第五節 運動參與者的選擇:追求眼前利益,喪失長遠利益?放棄眼前利益,追求長遠利益?
第六節 本章結論
▍第六章 信息斷裂(Information Gap)及流血衝突:最後的博弈
第一節 政府重複選擇「威脅」策略:這些策略是相互聯繫的還是相互獨立的?
第二節 政府的利益:追求眼前觸手可及的利益?還是關注未來尚未確定的利益?
第三節 運動參與者作出正確判斷的依據:僅僅根據以往的經驗或者根據經驗以及對當前形勢的正確判斷
第四節 本章結論
▍第七章 社會運動發展的不變規律
第一節 社會運動發展的不變規律高於「權力」
第二節 社會運動發展的不變規律始於「理性」
附錄(Appendix)
參考文獻(Bibliography)
书名简译:社会运动的博弈论分析:1989年中国学生运动的意外结局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