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價

社會運動的博弈論分析:1989年中國學生運動的意外結局

原始價格:US$27.54。目前價格:US$24.82。

【作者: 鄧方】
【出版社: 獵海人】
【出版日期: 2025-02-27】
【分類: 人文社科 | 中國/亞洲研究】
【裝訂: 平裝】
【印刷: 單色印刷】
【ISBN: 9786267588147】

貨號: 9786267588147 分類:

Description

社會運動的博弈論分析:1989年中國學生運動的意外結局

  鄧方為研究中國近代歷史事件提供了一種極具創新性的研究方法。她為研究1989年中國的大規模學生示威活動提供了一種極具挑戰性的「理性選擇」研究方法。她的研究將引起高度的爭議和長期的辯論。── William L. Parish,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榮休教授
 
  鄧方的研究在證明博弈論模型所具有的解釋能力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鄧方提出了在天安門運動中,一個令人困惑的核心問題:為什麼儘管政府和學生都非常希望避免暴力對抗,但這場運動的最終結果仍然是暴力鎮壓?鄧方使用的研究方法極具創意,她為雙方的互動建立了一個多階段的具有不對稱信息的博弈論模型。以這一模型為基礎,她為暴力鎮壓的發生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理由。鄧方的研究表明,國家和政治挑戰者之間的戰略互動是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而這種建立博弈論模型的研究方法,是一種十分重要的分析工具。── Roger V. Gould (1962–2002),生前為美國耶魯大學社會學教授
 
  鄧方選擇的研究主題和分析方法確實不同尋常。這表明她有解決學術疑難問題的雄心,並且渴望超越常規研究方法。她選用博弈論技術研究天安門運動,她的選擇是正確的,因為博弈論擅長的一件事就是研究人們的戰略選擇如何相互作用。鄧方所做的博弈論分析富有洞察力和新穎性。她選擇了完全適合她關注的抽象層次。她不僅僅依賴抽象分析,還結合了經驗證據,例如:隨著時間的推移,運動參與者的數量變化等,並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非常清楚地解釋了她的論點。── Michael Chwe,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政治學教授
 
本書特色
 
  ★ 透過博弈論模型解析1989年學生運動,揭示政府與學生的戰略互動;多階段分析暴力鎮壓的必然性,提供全新理解框架。
  ★ 以「理性選擇」理論詮釋政治抗爭,超越傳統結構與文化分析;數據與模型推演,使研究更嚴謹且具說服力。
  ★ 結合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視角,理論與實證並重;論述清晰,適合學者研究,也啟發關心社會運動的讀者。

目錄前言

▍第一章 社會運動的意料之外的結果
第一節 1989年中國學生運動的意料之外的結果
第二節 為什麼學者們否認天安門慘案是意料之外的結局?
第三節 從理性出發,主觀能動地建設新社會
第四節 應用博弈論(Game Theory)的優越性
第五節 一個重要的假設(Assumption)
第六節 社會運動和政府之間的互動理論(A Theory of Interaction)

▍第二章 1989年中國學生民主運動簡要歷史(自1989年4月15日至1989年6月4日)

▍第三章 政府威脅學生 結果適得其反:一個具有不完整信息的博弈論模型(A Game with Incomplete Information)
第一節 選擇最優策略的互動結構(Preference Structure):雙方互動的機制
第二節 描述社會運動發展的一個理論模型(A Model of Theory)
第三節 私密信息和一個經過修正的「選擇最優策略的互動結構」
第四節 具有不完整信息的博弈論模型(A Game with Incomplete Information)
第五節 本章結論

▍第四章 政府的次優選擇(Sub-Optimal Strategies):一個具有雙層結構的博弈論模型(A Two-Level Game)
第一節 一個具有雙層結構的博弈論模型(A Two-Level Game)
第二節 在具有雙層結構的博弈論模型中選擇策略的複雜性
第三節 在兩個不同的博弈論模型之間進行調和(Consistency)的強烈動機
第四節 次優策略(Sub-Optimal Strategies):對普特曼理論的補充
第五節 政府選擇次優策略對社會運動產生的重要影響
第六節 本章結論

▍第五章 社會運動參與者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權衡取捨(Tradeoff):重複性博弈論模型(Repeated Game)的動態特徵(Dynamics)
第一節 社會運動參與者在重複博弈過程中改變了他們的信念和判斷:他們認為政府進行武力鎮壓的可能性越來越小
第二節 社會運動參與者的報酬X3,在重複博弈過程中不斷增加
第三節 社會運動參與者的報酬X2,在重複博弈過程中保持不變
第四節 政府選擇次優策略(The Sub-Optimal Strategy)的可能性逐漸減少
第五節 運動參與者的選擇:追求眼前利益,喪失長遠利益?放棄眼前利益,追求長遠利益?
第六節 本章結論

▍第六章 信息斷裂(Information Gap)及流血衝突:最後的博弈
第一節 政府重複選擇「威脅」策略:這些策略是相互聯繫的還是相互獨立的?
第二節 政府的利益:追求眼前觸手可及的利益?還是關注未來尚未確定的利益?
第三節 運動參與者作出正確判斷的依據:僅僅根據以往的經驗或者根據經驗以及對當前形勢的正確判斷
第四節 本章結論

▍第七章 社會運動發展的不變規律
第一節 社會運動發展的不變規律高於「權力」
第二節 社會運動發展的不變規律始於「理性」

附錄(Appendix)
參考文獻(Bibliography)
书名简译:社会运动的博弈论分析:1989年中国学生运动的意外结局

目前沒有評價。

搶先評價 “社會運動的博弈論分析:1989年中國學生運動的意外結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