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託哀思,清明祭祀與寒食習俗:寒食、插柳、蠶花會……從寒食節的起源到民間多樣化風俗,細說清明習俗

US$16.17

【作者: 】
【出版社: 複刻文化】
【出版日期: 2024-12-25】
【分類: 人文社科 | 歷史】
【裝訂: 平裝】
【印刷: 單色印刷】
【ISBN: 9786267620328】

貨號: 9786267620328 分類:

Description

寄託哀思,清明祭祀與寒食習俗:寒食、插柳、蠶花會……從寒食節的起源到民間多樣化風俗,細說清明習俗

清明節是中華文化中極重要的傳統節日,
最初與農業節氣有關,後來演變為掃墓祭祖的日子,
象徵著慎終追遠、孝敬先人。

本書旨在探索清明節從古至今的演變,
從火的崇拜到寒食節,
再到宋、明清各個時期的多樣習俗,
展示了清明節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生命力。

  ▶寒食節的起源與演變
  寒食節也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此節源於遠古時期人們對火的崇拜,而後才逐漸發展成為盛大的節日。

  寒食節的具體日期是在農曆冬至後一百零五天,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

  寒食節在後世的發展中又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盪鞦韆、蹴鞠、牽鉤和鬥雞等風俗。寒食節綿延2,000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清明節習俗的豐富與多樣化
  秦漢時期,清明節的活動更加豐富多彩。主要包括源於先秦時期的插柳習俗、踏青、放風箏以及祭祀習俗。在古代,柳在人們的心目中具有闢邪的功用,便有了極具象徵意義的插柳習俗。

  到了漢代,流行一種味道鮮美的雜燴菜名為「五侯鯖」。而這一時期,清明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寒食節的法定化與多樣化風俗演變
  到了唐代,唐玄宗把寒食節定為法定節日,極大地提升了寒食節的影響和地位。

  寒食清明節是在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人們擔心有些老弱婦孺耐不住寒冷,也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便定了一些喜聞樂見的戶外活動。

  到了隋唐五代時期,鏤雞子、鬥雞卵、走馬習俗、鬥雞習俗、吃烏稔飯、煮雞蛋、子推饃食俗,以及盛唐得以興盛的馬球運動等,成了節日裡較為常見節日習俗。

  ▶清明節的飲食與民間娛樂活動的繁榮發展
  到了宋元明清時期,清明節的一些習俗已經演變成豐富多彩的飲食習俗和民間娛樂活動。

  飲食習俗主要展現在:滋身養體的吃青精飯食俗、始於宋代的吃青團食俗、吃螺螄清明果和潤餅菜食俗,以及種類豐富的老北京清明節寒食。節日習俗主要展現在:應時應景的清明賞花習俗、熱鬧非凡的清明蠶花會、城隍廟求願習俗等。

本書特色

  本書以清明節為主題,深入探討其起源、演變及豐富多彩的習俗與文化內涵。從遠古火崇拜到宋、明清時期的習俗演變,詳細介紹了各地的飲食、遊戲、宮廷饋宴等獨特活動。書中不僅涵蓋了寒食節與清明節的關係,還描述了飲茶、踏青、賞花等傳統風俗的流行與雅化過程。
 目錄序言
火的崇拜—遠古遺風
大禹得河圖後始見清明
源於五千年前的墓祭
介之推割股奉重耳充飢
春秋戰國時期的清明習俗
不斷發揚—相沿成俗
自古以來的清明各項活動
婁護創立吃五侯鯖的食俗
踏青時節巧借東風放紙鳶
隆重的清明節宮廷饋宴
保健功效的寒食節美食
各地不盡相同的清明食俗
演化嬗變—隨俗雅化
寒食節首次成為法定節日
豐富多彩的清明節遊戲娛樂
清明節飲茶的盛行和演變
寄託無限哀思的重大節日
文化新景—已然成節
宋代清明節俗的進步發展
興盛於江南的吃青團食俗
熱鬧非凡的賞花和蠶花會
明清時期清明習俗的演變
獨特的老北京清明節涼食
书名简译:寄托哀思,清明祭祀与寒食习俗:寒食、插柳、蚕花会……从寒食节的起源到民间多样化风俗,细说清明习俗

目前沒有評價。

搶先評價 “寄託哀思,清明祭祀與寒食習俗:寒食、插柳、蠶花會……從寒食節的起源到民間多樣化風俗,細說清明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