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價

日本近代消費文化史套書:土產物語+照見日本+三越誕生

原始價格:US$80.78。目前價格:US$72.71。

【作者: 鈴木勇一郎,內田宗治,和田博文】
【譯者: 劉淳,李彥樺,陳令嫻】
【出版社: 這邊出版】
【出版日期: 2025-04-16】
【分類: 人文社科 | 歷史】
【裝訂: 平裝】
【印刷: 單色印刷】
【ISBN: 9786269671502】

貨號: 9786269671502 分類:

Description

日本近代消費文化史套書:土產物語+照見日本+三越誕生
おみやげと鉄道、外国人が見た日本、三越誕生!

  「日本近代消費文化史套書」從百年來的日本觀光旅遊、購買土產、逛百貨等角度切入,重新探究這些我們如今習以為常的消費行為背後有著怎樣錯縱複雜、耐人尋味的歷史。囊括旅遊史、土產史與百貨史,著眼於時代與產業的變遷,不只是吃喝玩樂,而是帶來一段兼具深度與廣度的日本之旅!
 
  《土產物語:從伊勢赤福到東京芭娜娜,細數日本土產的前世今生》
 
  「土產是一種產業,是一種社會網絡,
  是文化認同的一部分,也是外地人認識在地的媒介。」
  ──陳靜寬/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組副研究員
 
  岡山吉備糰子與桃太郎的故事背後其實和戰爭脫不了關係?
  伊勢赤福當初如何受到皇室加持而躍登龍門?
  京都八橋的正牌老店之爭反倒提升了土產的知名度?
  北海道白色戀人爆紅又與全日空的企劃有何關聯?
 
  一部以「土產」為主題的日本近代史專著
  揭開不為人知的產業祕辛與軼聞趣事
 
  每當赴日旅遊,除了觀光攬勝、品嚐美食,更少不了大包小包的「土產」,舉凡機場飯店觀光區,囊括仙貝羊羹甜饅頭,各地土產的種類之多總叫人眼花撩亂,琳瑯滿目的精巧包裝、動輒百年的悠久歷史以及流傳已久的動人故事,更是讓遊客樂於敞開心胸與荷包,掃貨不手軟──畢竟土產不只是旅行的證明,更能展現分享的喜悅。
 
  這麼說來,人手一袋土產曾幾何時變成了旅遊的習慣?買土產莫非是東亞國家獨有的風氣?如今廣受歡迎的日本土產又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日本的「土產」一詞起源眾說紛紜,一說源自裝盛祭神供品的「宮笥」(miyake),也有人認為是源於大和朝廷儲糧的「屯倉」(miyake),指的都是百姓獻給神明或貴族的貢品,而當時百姓在不辭遠路參拜後,往往會分得神明賜予的酒食,還會帶回酒杯等物品證明神明的「庇蔭」。但後來由於參拜的人數眾多,祭品不敷分配,久而久之,便開始出現販售土產的店家,以「土產」取代神明的「庇蔭」,更可以帶回家鄉分送親朋好友。
 
  其次,在過去交通不便的年代,各地盛產的知名美食只能作為一項「名產」在當地現做現吃,但隨著現代化鐵路設施漸趨完善與保存方式的改良,「名產」產生了流通的可能,搖身一變成為旅客購買後能夠長途攜回、分送親友的「土產」。
 
  土產的形塑與歷史典故息息相關,其沿革發展更與參拜伊勢神宮的風氣、博覽會的舉辦、日本帝國的擴張、溫泉旅行的興盛以及現代社會的變遷密不可分,產品的改良、宣傳與銷售策略的調整等,也令許多土產得以延續數百年、至今深受海內外遊客喜愛。所謂的土產,代表的不僅是風味的傳承和旅行的回憶,更蘊含社會脈動與文化意義,呈現出生動活潑的歷史剖面。
   
日本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好評
 
  .對喜歡鐵道旅行的人或是愛買土產的人來說,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此外對日本近現代史感興趣的人也絕對不能錯過,全書圖文並茂、註解詳盡,毫無疑問值得滿分五顆星!──千人同心
 
  .沒想到司空見慣的土產居然有這麼深刻的歷史!本書的主題是日本人最愛的旅行、鐵道和土產多采多姿的歷史,光是書中趣味十足的故事就足以讓人對旅行與土產產生數十倍的期待。其中令人感慨良多的是有關戰爭的部分,亦即技術與商品、經濟發展與戰爭其實是一體兩面,即便是全國知名的土產,背後也和戰爭脫不了關係,讓人深深感受到現實的嚴酷。──meshiwan
 
  《照見日本:從明治到現代,看見與被看見的日本觀光一百五十年史》
 
  揭開一段「誤解」與「重新發現」的日本觀光史!
 
  明治時代與當代的日本旅行導覽手冊內容有何差異?
  西方人心目中的熱門景點排行有哪些變遷?又透露出怎樣的訊息?
  何以東京高居第一、京都名列第二,遙遙領先第三名的日光?
  日本人未曾留意、由外國人所「發現」的熱門景點有哪些?
  招攬外國觀光客的做法為何過去在日本被抨擊為「乞丐外交」?
  昭和初期,會被東照宮感動的人何以「沒資格當知識分子」?
  日本的真實面貌是藝妓、花魁、武士,抑或現代化設施與文明?
 
  從旅行導覽手冊、熱門景點、政策沿革與旅客反響
  爬梳日本觀光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走過寒冬,反思「觀光立國」的真諦!
 
  明治以降,美好而神祕的日本便已吸引許多西方人的目光,在當時的旅行導覽手冊中,東京、京都、日光、箱根等都是名列前茅的旅遊勝地,西方人發掘上高地、打造中禪寺湖避暑勝地;日本人則創立喜賓會,提出改善旅日環境的方針,揭開了日本觀光旅遊的序幕。
 
  然而,外國人到日本想看的究竟是什麼?日本人想讓外國人看見的又是什麼?150年來,兩者之間似乎存在著相當程度的落差,西方人往往期待看到古老而傳統的日本,日本人卻意圖展現先進科技與現代文明……透過西方的視角,如何「發現」不為人知的日本?當想像中的東洋遇見現實中的日本,會擦出怎樣的火花?日本又如何經由西方的評價而重新認識自我?
 
  本書透過日本與西方的觀點互為對照,以時代為主軸,從旅行導覽手冊、熱門景點、政策沿革與旅客反響等面向探討觀光的本質,爬梳日本觀光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走過寒冬,反思「觀光立國」的真諦。
 
日本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五星好評
 
  .明治時代至今150年來,外國人來到日本想要追求的究竟是什麼?日本人想要展現的又是什麼?書中從「魅力的落差」與外國人「重新發現」日本等角度切入,俯瞰近現代的日本觀光旅遊史,是思索觀光的未來時必讀的一本書。(yukio)
 
  .雖然我對現代的觀光旅行沒有太大興趣,卻對戰前的日本帝國與戰後的昭和日本有所憧憬,這本書從嶄新的角度切入日本史,非常有意思。(美夏)
 
  .本書運用豐富的統計資料詳細闡明幕末到現代外國人赴日旅行的情形,內容十分扎實。雖然是高水準的作品,但由於作者本身擔任過旅行導覽手冊的總編輯,因此讀來一點也不艱澀,可以一口氣讀完。(koyama_y)
 
  .透過本書的歷史視角可以了解日本觀光的沿革與發展,但並非從中獲得實務經驗,而是藉由觀照歷史,進一步思考未來日本觀光立國應該走的方向,雖然我不是旅遊業者,但讀了這本書卻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十分推薦。(biometrics)
 
  .蒐集各類史料、網羅各種題材,深入淺出、引人入勝。(sasabon)
 
  .儘管日本自明治以降便以「觀光立國」為目標,官方與民間都致力於招攬外國觀光客,但本書卻提醒了我們,不管在哪一個時代,「外國人想看的日本」與「日本人想讓外國人看的日本」兩者往往背道而馳,加上近年來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連日本人平常不會留意的地方都有大批外國人造訪,導致彼此的認知落差越來越大。對於今後將逐漸增加的外國觀光客,日本人該如何宣傳、如何應對,是這本書揭示的一大課題。(真尾hideyuki)
 
  .全書以日本人的視角與外國人的視角、過去與現代為主軸交相對照,非常出色,尤其第一章和第五章擷取相異的旅行導覽手冊互相比較,特別有意思,推薦給對日本觀光感興趣的人。(customer)
 
  《三越誕生:帝國百貨與近代化的夢》
 
  創立至今整整120年
  陳列著夢想與未來,展示著欲望與憧憬,
  所有你想要的,都在三越!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李衣雲/專文導讀
  
  1904年,三越吳服店發表「百貨公司宣言」,
  1914年,日本橋三越總店「獅子像」落成,
  伴隨帝國擴張,引領流行文化,
  以東洋第一為目標的十年草創軌跡,
  奠定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百年經營之道。
  
  1673年,日本商人三井高利在江戶本町一丁目開設「越後屋吳服店」,首創「現金交易不二價」與「布匹可依需求零售」兩大商業模式,徹底改變了傳統的銷售型態。
  
  1893年,越後屋改組,更名為「三井吳服店」。
 
  1904年,三井吳服店發表「百貨公司宣言」,取三井家的「三」與越後屋的「越」為新公司命名,正式成立具備近代百貨公司概念的「三越吳服店」。
 
  十年後的1914年,三越吳服店新館落成,這幢文藝復興風格的五層樓鋼筋建築配備了最新的電梯、手扶梯與暖氣等近代化設備,宣告傳統吳服店轉型為百貨公司的計畫大功告成。
 
  一直以來,三越的經營除了與國際情勢亦步亦趨,也和時尚潮流密不可分,其號召文化人組織「流行會」,塑造流行時尚與服務風格,打造出獨有的城市空間與消費文化,更形塑了時下的女性和兒童形象。
 
  本書網羅大量報刊雜誌與文學作品,細膩考察三越早期的歷史,從戰爭與消費等面向切入,圖文並茂地呈現三越吳服店自1904年到1914年的發展歷程,徹底爬梳帝國百貨的軌跡與百貨帝國的原點。
 
  【封面圖像】
  〈此位美人〉,橋口五葉,1911年(三越伊勢丹股份有限公司典藏)
 
  此為三越吳服店首次舉辦的廣告海報徵稿頭獎作品,畫家是以夏目漱石《我是貓》初版裝幀為人所知的橋口五葉。
 
  圖中穿著和服的女性束髮的造型稱為「瑪格麗特」──前髮全部往後梳、頭頂梳得蓬鬆、髮尾束起並搭配絲帶蝴蝶結,這是當時女學生之間最流行的洋風髮型。此外,她所戴的戒指同樣突顯摩登時尚的元素,手上拿的浮世繪畫集則是對江戶時代的回顧,畫作呈現新藝術風格,是介於傳統與現代之間和洋折衷的象徵。
 
  據說這幅石版畫共分為高達35塊版印刷,繁複細膩、風格強烈,在當時被視為劃時代的海報作品。
 
推薦人
 
  《土產物語:從伊勢赤福到東京芭娜娜,細數日本土產的前世今生》
  專文導讀
  陳靜寬/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組副研究員
 
  誠摯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呂紹理/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蔣竹山/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照見日本:從明治到現代,看見與被看見的日本觀光一百五十年史》
  誠摯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工頭堅/走讀日本史youtuber旅行長
  李清志/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
  林氏璧/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
  陳建源/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蔣竹山/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謝哲青/作家、旅行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三越誕生:帝國百貨與近代化的夢》
  專文導讀
  李衣雲/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副教授        

目錄《土產物語:從伊勢赤福到東京芭娜娜,細數日本土產的前世今生》
導 讀 美食與空間的移動記憶/陳靜寬

給臺灣讀者的話

序 章 土產的起源與土產文化
日本特殊的土產文化/日本獨有的「名產鐵路便當」
「土產」與「souvenir」/土產研究概觀
神社佛寺與土產的起源/「名產」與「土產」
「故事」的起源──「名產沒一個好吃」的理由
所謂「與土地的淵源」

第一章 鐵道與近代土產的登場
清河八郎的「土產宅配」/鐵道開通與名產的演變
安倍川餅與醃山葵/明治時代東海道線各站的名產
交通系統的演變與名產的興衰/站內銷售與「站內店」
鐵道弘濟會成立/旅遊指南與土產
黍糰子與吉備糰子/中日戰爭與鐵道運輸
透過銷售策略形成固定的商品形象/羽田穴守稻荷、門前町與土產的興衰
京阪電鐵與香里園/八橋成為主流點心的漫長歷程
正牌老店之爭所帶來的效應/五色豆與政岡豆
古典而新潮的鎌倉/「異國風情」的鴿子餅躋身名產之前

第二章 近代參拜伊勢神宮與赤福
參拜伊勢神宮是近世一大娛樂
萬金丹、伊勢曆、菸草盒──從「宮笥」到「土產」
赤福的誕生/呈獻給明治天皇的赤福/修建為「神都」的伊勢神宮
宣傳與改良/參宮急行電鐵開通拉近了與神宮的距離
從《伊勢參宮要覽》中看到的參拜者心聲/畢業旅行與伊勢神宮
畢業旅行的土產/「將伊勢物產一網打盡」的「百貨式大物產館」
伊勢──整備大型土產店的先驅/經濟高度成長期的盛況與後續的演變
赤福的現代化之路/超越赤福的生薑糖/近鐵電車與站內銷售
改良保存方法、擴大事業版圖,成為代表伊勢的企業/衰落與復興

第三章 博覽會與名產
博覽會、共進會、商品展示所/「地方特產店」的起源
江之島貝殼工藝的興衰/江之島與鎌倉的融合
淪為「待宰肥羊」的顧客/努力做到「收費透明化」
管制劣質商品與改良名產/鐵道院的名產評鑑
博覽會與創造名產/奈良的商品宣傳
大阪電氣軌道開業與打造橿原名產/日本旅行與JTB
「吸引外國旅客」與改良土產/全國點心大博覽會
大垣的柿羊羹/內國勸業博覽會中登場的競爭對手與努力改良
激烈競爭後登上主流寶座的土產/瞬息萬變的環境中

第四章 帝國日本的擴張與名產的普及
誕生於近代後期的宮島工藝品/「飯杓是克敵利器」
隨著戰爭興起的商業入門書/「軍事都市」所誕生的「軍人土產」
明治時代宮島土產的主角是手工藝品
創造的故事──紅葉饅頭與伊藤博文傳說
史料中的紅葉饅頭/媒體引領的風潮
香蕉與北海道/木雕熊成為名產之前
新領土臺灣與土產/並沒有「鄭成功月餅」與「孫文餅」
東亞與土產文化/機械化與大量生產
誕生於明治時期的名產小城羊羹/眾多追隨者的努力
生產邁向現代化與統一商標/欠缺歷史由來的發展與日後演變
誕生於成田山新勝寺門前町的糕點/開始製作羊羹的米屋
城田町的主要產業/守護國家、祈求戰勝的寺廟
在戰地大受歡迎的慰勞品/戰時體制下各地增加的觀光客
砂糖、白米供給減少與海外需求急速下滑
戰後的成田米屋──進駐鐵道沿線販售、參加銘菓展、著眼自衛隊
機械化與統一化的兩難/老雜誌《旅》提出的問題
增殖的「鐵路貨」/工藝品的式微
「地區限定商品」普及背後的「安心感」

第五章 溫泉觀光與土產
提供長期住宿的溫泉療養地/昭和時期展開的觀光化
依然遙遠的伊香保溫泉/文學作品中的伊香保
溫泉饅頭的誕生/尚未成為土產中的主角
陸軍特別大演習與昭和天皇/道後溫泉與松山的交通
道後煎餅與溫泉煎餅/少爺在哪裡吃糰子?
道後溫泉何時開始賣糰子?/遠離東海道
東海道本線來了,團體客來了
熱海的魚乾──欠缺歷史由來的名產
別府溫泉的躍進/有馬溫泉和別府間的技術轉移
溫泉相關的名產/流行作家所購買的商品
戰後的「慰勞旅行」與夜晚的街道

第六章 現代社會的變遷與土產
休息站登場/土產店+餐廳=休息站
高速公路的急速建設/服務區賣場獨佔經營
上行與下行販賣不同的商品/道路公團民營化與土產多樣化
在變化中求生存的荻野屋釜飯/高速交通設施帶來的改變
初期乏人問津的萩之月/用於機上餐點,獲得電視節目介紹
靠經營形象一炮而紅的白色戀人/小雞饅頭的創業傳說
地區性與「銘菓」地位/全國性鐵道與國際性機場
長年缺席的東京土產代表/觀光會館計畫與地方特產店
兼具現代性與普遍性的街道/配合東京車站與羽田機場的發展
香蕉與「東京芭娜娜」/垃圾土產與三角旗
從團體旅遊到個人旅行/土產「紀念品化」?
東京迪士尼最熱賣的商品/分送土產是根深柢固的習慣
對土地的刻板印象與土產/土產銷售策略所呈顯的現象

終 章 近代的國民經驗與土產

後記
原註

《照見日本:從明治到現代,看見與被看見的日本觀光一百五十年史》

臺灣版序
前言

第一章  妖精棲息的時代「古老而美好的日本」
1  深深吸引外國人的景色與人民
舉世罕見、美好秀麗的日本都市
有窮人但不窮困的國家
「古老而美好的日本」在明治中期已經淪喪!?
必須擁護傳統的西歐人
2  旅行導覽手冊問世
知識分子必讀的旅行導覽手冊
「默里」與「貝德克爾」的旅行導覽手冊
花了四百五十天在日本各地旅行的薩道義
3  明治時期外國人心目中的日本景點排名
比起餐飲,更重視的是如何對付蚊蟲及跳蚤
涵蓋外國人評價的旅行導覽手冊
東京高居第一、京都名列第二,遙遙領先第三名
日光位居第三,神佛分離政策未引發宗教戰爭,令外國人大感驚奇
溫泉勝地箱根名列第四
攀登富士山名列第五,北岳等日本南阿爾卑斯山一帶的登山路線也不少
4  明治時代的外國人所介紹的東京
對前政權的城塞及墓地大感興趣
對西洋建築不屑一顧
推薦的東京餐廳都是江戶時代開業的老字號
5  介紹京都及奈良時特別重視其獨特的宗教觀
對日本爆發「宗教戰爭」的地點深感興趣
在奈良考察神佛習合的現象
龍安寺石庭──「重新發現」不為人知的價值
伏見稻荷大社的風潮所帶來的啟示

第二章  明治時期外國人的旅日環境
1  幕末至明治前期──離開居留地及遊步區域的探險之旅
對國內自由旅行的限制
內地通行權成為修訂條約的交涉籌碼
2  創立接待外國旅客的組織──喜賓會
以巴黎為模仿對象
改善旅館環境等五大方針
對喜賓會投以羨慕眼神的伊斯蘭教民族運動家

第三章  國際級景點日光與箱根的發展
1  日光──孕育日本國內首屈一指的外國人別墅地
每逢夏天外務省就會搬到日光
中禪寺湖湖畔是外國人一手打造的觀光景點
佛教寺院境內傳出了基督教的讚美詩歌
金谷旅店開幕
奧日光的英國紳士運動──釣鱒魚
2  箱根──備受外國人喜愛的避暑勝地及私房祕境
景色貌似瑞士高地
富士屋飯店與奈良屋上演激烈的外國人爭奪戰
「沒有蚊子」成了最誘人的關鍵詞
輕井澤也是由英國人「發現」的避暑勝地
3  日光東照宮的布魯諾.陶特衝擊──藝術價值觀天翻地覆
會被東照宮感動的人沒資格當知識分子
不管外國人或日本人,對事物的看法都會受時代風潮影響

第四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訪日旅客人數起起伏伏
1  日本觀光處(Japan Tourist Bureau)
從歐洲經由西伯利亞鐵路的國際聯程運輸體制
在鐵道院主導下設立日本觀光處
最熱衷於招攬訪日外國旅客的是鐵道公司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對美國投下了和平的「紙炸彈」
日本成為傷病士兵的療養地,來自俄國的旅客大增
2  外國旅客增加、飯店嚴重不足
訪日歐美旅客在戰後暴增
戰後大蕭條與物價高漲的影響

第五章  「想展現」與「想看見」的差異
1  《官方公認東亞導覽》與《泰瑞的日本帝國導覽》
美國及日本分別發行的新世代旅行導覽手冊
從後藤新平的「大餅」中誕生的《官方公認東亞導覽》
美國人認定在東京必看的景點
遊郭「吉原」是日本人不想讓人看見的一面!?
日本人想要展現本國的現代化設施
真正保留傳統日本氛圍的景點
日本人編纂的導覽手冊隻字未提傳統事物
志賀重昂主張「外國人應該看的是裏長屋的巷道」
2  美國觀光團與清朝觀光團參觀的景點不同
在吉原與遊女交談
日本的風貌──藝妓、花魁、武士及切腹
只有一流國家才懂得款待外賓
向清朝及韓國觀光團展示的現代化風貌

第六章  昭和戰前是追求「觀光立國」的時代
1  創立國際觀光局
招攬外國旅客首次成為國策
「覬覦金錢而招攬外國旅客」讓大藏大臣不以為然
廣邀大人物就任委員,以防國際觀光局遭廢除, 
2  全球經濟大蕭條與後來的黃金時代
全球經濟陷入混亂
觀光產業的外幣收入躍升至第四名,僅次於棉織品、生絲及人造絲織品
在政府特別協助下所打造的國際觀光飯店
遭到擱置的國際觀光景點分級
在江之島設置賭場
親切(款待)是飯店業最厲害的武器
3  戰爭期間也積極進行觀光宣傳
太平洋戰爭的兩年前還向美國進行觀光宣傳
以宣揚皇道精神為目的的國際觀光

第七章  昭和戰後快速成長
1  外國人眼中的原爆圓頂館
車站的RTO及盟軍專用列車
原子彈災區的少年表示「美國人都很親切」
駐軍士兵參觀原爆圓頂館
不想讓歐美人看見原爆受害者?
2  背包客眼中的日本
嬉皮與背包客在世界各地旅行的時代
《一天五美金的歐洲之旅》作者遊覽日本
背包客眼中的廣島
大型旅行社開始為外國人安排套裝行程
中曾根首相呼籲國民「多買外國貨」──無法實行觀光立國政策的時代

第八章  現代日本的觀光立國政策環境
1  突然湧現的外國旅客
金融海嘯與日本東北大地震
日本政府將外國旅客人數的目標從兩千五百萬人上修至四千萬人
中、韓、臺、港的旅客占了全體的百分之七十五
2  「為什麼是那裡?」──外國人所「發現」的現代觀光景點
外國人最喜愛的日本觀光景點排名
因外國人而變得熱鬧的伏見稻荷大社,以及眾多歐美人造訪的廣島和平紀念資料館
3  東京的大自然對外國人極具吸引力?
傳統文化與大自然,外國人想看的是哪一邊?
不管過去或現在,日本的大自然都深深吸引外國人
新宿御苑不休園,江戶城重建天守閣及本丸(松廊、大奧等)
泰國人發現「能同時遙望富士山與京都的景點」
拉麵是日本料理!?
「東京車站七分鐘的奇蹟」也能成為觀光對象?
4  考量觀光產業風險的未來規劃
各地觀光公害所引發的規矩及道德議題
戰爭、恐怖攻擊、傳染病讓觀光產業陷入危機
中國政府限制中國人前往韓國
中國旅客暴增是雙面刃
綜觀一百五十年歷史大局的視野
不光是宣傳,還要強調市場行銷

參考文獻
人名/刊物名對照

《三越誕生:帝國百貨與近代化的夢》

導 讀 歷史與文化的百貨公司──寫在《三越誕生》前面
──李衣雲/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

序 章 目標是成為日本的哈洛德百貨──百貨公司宣言與「學俗合作」

第一章 邁向遠東帝國與百貨公司之路
1 從三井吳服店到三越吳服店
2 日俄戰爭的戰況與國粹主義
3 三越的凱旋門與三笠艦材製成的紀念品
4 英日同盟更新與印製明信片
5 列強的皇室、高官與軍人造訪三越
6 來自殖民地與半殖民地的客人

第二章 赴西方考察與組織流行會的功能
7 費城、芝加哥與倫敦的百貨公司
8 搭乘西伯利亞鐵路前去採購歐洲的商品
9 三越創辦文化人的流行會
10 從柏林回國的巖谷小波與從巴黎回國的久保田米齋
11 新渡戶稻造的流行觀與坪井正五郎開發的新玩具
12 帝國劇場開幕與流行會評選服飾

第三章 創造文化的百貨公司
13 光之魔術──東京勸業博覽會與三越吳服店
14 土藏式兩層樓店鋪與森鷗外的〈三越〉
15 西服/洋傘/拐杖/帽子/鞋子
16 聆賞音樂、相親、擺脫家事的束縛──休息室與餐廳
17 文藝復興風格的三層樓臨時門市與都市景觀
18 家庭相簿──一小時照片/彩色照片/輪轉印刷照片
19 三越少年音樂隊與都市空間中的西洋音樂
20 電話銷售員/汽車/跑腿男孩

第四章 時尚的發源地
21 在三越享受視覺饗宴後才打道回府──文學表述中的三越
22 從元祿風到桃山風──和服的時尚
23 始於紐約的尾形光琳風潮
24 三越面紗與夏目漱石的〈虞美人草〉浴衣
25 來自倫敦的西服部主任亞歷山大.米契爾
26 西式房間、和洋折衷的房間裝飾與杉浦非水、橋口五葉的商業藝術

第五章 日本近代的「兒童」與「新女性」
27 兒童博覽會的國際性與對地方的影響
28 桃太郎與海事思想
29 兒童用品研究會、玩具會與尚武精神
30 宿舍、教育與運動會──店員的福利
31 國木田獨步的遺孀治子與「新女性」
32 東京大正博覽會──《東京三日遊導覽》

終 章 「東洋第一」的百貨公司落成與獅子像

後 記
书名简译:日本近代消费文化史套书:土产物语+照见日本+三越诞生

目前沒有評價。

搶先評價 “日本近代消費文化史套書:土產物語+照見日本+三越誕生”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