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默而生:槍響後的發聲與抵抗

US$14.76

  • 作者:共生音樂節工作小組
  • 出版社:前衛
  • 出版日期:2020/02/20
  • 語言:繁體中文
  • 裝訂:平裝
  • ISBN:9789578019034

Available on backorder 允許無庫存下單

貨號: 9789578019034 分類:

Description

不默而生:槍響後的發聲與抵抗

不默而生:槍響後的發聲與抵抗

二二八事件73週年.共生音樂節2020專冊

今年(2020)的共生手冊書名為《不默而生:槍響後的發聲與抵抗》,主要是以青年學生的角度書寫,回顧台灣社會面對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乃至於推行轉型正義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與挑戰,呈現當時威權體制下的不當對待,同時也反思公民所展現的能動性。

威權時代下的國家暴力,恣意侵害他人生命權與自由權的公權力,成了時代的悲歌,然而,回歸行動者的角度,台灣人民不只是國家暴力消極的受害者,更是面對強權體制下積極的抵抗者。

本書將我們所欲關注的面向,分成「二二八的時代脈絡」、「二二八的發聲與噤聲」、「二二八與文學」及「二二八於當代的連結」四個主題,紀錄在如今這個眾聲喧嘩的時代,共生音樂節如何去理解二二八事件的意義。
一、前言
青年如何記憶二二八
抵抗遺忘的過程

二、二二八的時代脈絡
從戰後到二二八之間台灣人的政治參與
二戰後中華民國統治下台灣人政治與文化層面的認同及思潮
二二八事件前後台灣左翼組織的發展
二二八事件前後台共論述與運動方向
不當統治的進化–從二二八與白色恐怖之異同談起

三、二二八的發聲與噤聲
從喧囂至沉默——二二八事件中的參議員及其後
不默而聲:新聞的發聲權利
二二八前後原住民族的發聲與噤聲
「默」非定律:二二八事件後的政治沉默及其社會因素

四、二二八與文學
詩如何記憶二二八
以虛構抵抗記憶歷史的「不能」:台灣二二八小說重返歷史的嘗試

五、二二八與當代的連結
受難者的聲音:遺書返還過程
昨日台灣、今日香港,明日台灣?–從二二八看香港反送中運動
歷史記憶如何影響不同世代的「台灣人」認同

六、參考資料

书名简译 : 不默而生:枪响后的发声与抵抗

目前沒有評價。

搶先評價 “不默而生:槍響後的發聲與抵抗”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