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他們就是我們:犯罪心理學家的人性思辨
犯罪邊緣的曖昧、扭曲之心,以及機微難解的人性!
犯意只在一念之間!為什麼他有罪、我無罪?
銀髮犯罪人、男大生妨礙性自主……
各種法律邊緣的人倫故事,在善惡之間每個人都有苦衷。
受刑人、受害者與家屬們的命運交纏,
我們該如何看待犯罪以前、贖罪之後的罪與罰、抉擇與原諒?
◆關於在柵欄後老去……
每一個銀髮犯罪人,都是一本縱貫生命的敘事書。
坐牢就像是生命中最後的蓋棺論定,徹底否定了高齡初犯一生的努力與付出。更殘酷的是,時間並不會站在他們那邊,隨著收監期間的持續,這些高齡初犯要面對老死在監獄中,或是無法出監參與至親好友離世的緬懷過程。這些心理上與人際上的剝奪,才是高齡初犯心中難以承受的重擊。
◆關於那些與性別有關的事……
性犯罪除了對被害者的身體帶來傷害外,對於被害者的心理更是形成難以復原的貶低與自責,加上來自社會炎涼的責備被害者歸因,讓性犯罪成為最接近惡魔,也最接近人性極惡的重大犯罪。
沒有人希望自己深陷犯罪漩渦,也極力避免自己變成犯罪被害人,努力「明哲保身」。這種心態反過來就變成責備被害者,成為壓垮被害者最重的那根稻草:「妳一定是沒有做好自我防備……難怪妳會遇害!」聽起來似乎是關心提醒,但每句話其實都是嚴厲責備、情緒勒索,讓被害者陷入自我苛責、自我毀棄的漩渦中。
◆關於「我回來了!」如果人生可以重開機……
事實就是,現行的矯正制度下,幾乎所有受刑人都會回歸社會,成為更生人,重新成為社會的一份子!
對你來說,與其知道如何承接或協助更生人,你一定更想知道:更生人會不會再次犯罪?這種降級標籤讓我們在面對更生人的時候,不禁懷疑:「他以前會這樣犯罪,現在會不會呢?」
本書特色
那些不應該發生,卻真實發生,不該被遺忘的事。
★人生為何走到這一步?最具臨場感的犯罪紀實:
身為犯罪防治學系教授,比一般人有更多機會近距離接觸犯罪收容人及更生人。作者和犯罪人互動,將他們的人生歷程如跑馬燈般呈現,娓娓道來的同時也不免好奇唏噓,他們為什麼會走到這等境地?
★犯罪是本性?發人深省的反思:
犯罪之心只有一念之差,柵欄兩端誰才是真正的罪人?你我都可能理智斷線或踩線犯罪:被陷害背黑鍋成了金融罪犯、為了讓子女返鄉探視故意犯案、更生人得不到家人信任賭氣再犯、校園中不起眼的男大生竟是偷拍狼佯裝悔過……此外,如果鄰居或親友中有更生人,你願意接納他、再相信他嗎?
本書描繪罪的樣貌、犯罪的本質,以及犯罪故事中沒說完的事,帶給讀者不同的視角與思考。犯罪,這些偏離常軌的心跳聲,是平穩社會中的異端,是社會慢性病的延伸,當然,也可能是你我未來最無奈的境遇。
好評推薦
蔡宇哲 《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黃致豪 資深律師/司法心理學研究者
唐福睿 律師/導演
法律白話文運動目錄推薦序 犯罪者也曾是我們的一份子—一場充滿故事性與啟發性的反思 蔡宇哲
前言 偏離常軌的心跳聲
輯一 在柵欄後老去:高齡犯罪悲歌
1-1 偷書雅賊李爺爺
1-2 謊稱「到緬甸經商」的王大哥
1-3 終於當上模範生的陳伯伯
1-4 風中殘燭的生命
輯二 那些與性別有關的事
2-1 準點情人
2-2 如果世界上有惡魔
2-3 如果那天我沒有跌倒
2-4 人與人之間的犯罪
輯三 「我回來了!」如果人生可以重新開機
3-1 香腸的奇幻冒險
3-2 跟媽媽一起賣麵的乖女兒
3-3 為什麼你不相信我?
3-4 誰會歡迎我回來?
後記 這些不應該發生,卻真實發生、不會被遺忘的事
书名简译:他们就是我们:犯罪心理学家的人性思辨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