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台灣史(四)漢人社會的形成

US$20.37

  • 作者:溫振華,戴寶村
  • 出版社:玉山社
  • 出版日期:2019/06/03
  • 語言:繁體中文
  • 裝訂:平裝
  • ISBN:9789862942321
貨號: 9789862942321 分類:

Description

典藏台灣史(四)漢人社會的形成

  淸帝國治台長達211年,不管是行政規劃、農商經濟,皆影響台灣甚劇。尤其是漢語系移民成為主流社群,並使台灣納入漢字文化圈,成為台灣歷史文化的深層結構。

  台灣納入清帝國的版圖後,官員不瞭解台灣民間社會的活力及特殊性,加上大量漢人移民來到台灣開墾,便形塑官員與移民「雙重外來」的特徵,影響歷史發展深遠。

  漢人的移居改變台灣地貌與經濟發展,也帶來原鄉的社會風俗,更影響了原住民族的生活方式,侵擾了固有的部落結構與文化,在第二冊《台灣原住民史》可見詳述。

  隨著時間推展,原先的移民亦逐漸產生「在地化」。而族群間的頻繁交流,則讓原住民的風俗和習慣融入漢人社會,進而與傳統的漢人文化有了區別。

  現任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秘書長的戴寶村教授,與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兼任所長的溫振華教授聯手,梳理清帝國統治下的台灣。除了討論政治、經濟、文教等官方施政架構,更從姓氏、宗教,以及歌謠、俚語等社會風俗入手,帶領讀者看到生活中不同的文化痕跡,與台灣文化的多元與獨特。

  =《典藏台灣史》套書介紹=

  全套共七冊的《典藏台灣史》是以全面性觀點,論述史前到當代的一套台灣史鉅作。

  張炎憲教授生前推動台灣史普及化,主張由台灣人自己書寫具有主體性觀點的台灣史。因此,思考這套書的內容時,便希望導進晚進的研究成果,促進台灣社會對台灣歷史的瞭解、提升台灣意識。

  我們常說:「立足台灣,放眼世界。」然而,立足台灣,除了看見當下與未來,更要回溯過去,瞭解前人如何在這片土地落地生根、汲取多元文化養分,而以拼勁和不服輸的精神,一起成就台灣。

  本書系套書集結了劉益昌、詹素娟、林偉盛、溫振華、戴寶村、林呈蓉、何義麟、蔡錦堂、李筱峰、薛化元等重要的台灣史學者之力,在台灣主體性的前提下,統整多年研究成果,建構屬於我們這一代台灣人的台灣史觀。

  第一冊  《史前人群與文化》
  第二冊  《台灣原住民史》
  第三冊  《大航海時代》
  第四冊  《漢人社會的形成》
  第五冊  《19世紀強權競逐下的台灣》
  第六冊  《台灣人的日本時代》
  第七冊  《戰後台灣史》

本書特色

  ◎前國史館館長張炎憲教授規畫,新台灣和平基金會協力推動,玉山社編印完成的《典藏台灣史》第四冊。
  ◎打破以往消極與積極的論述,改從清代的陸權帝國性格出發,闡述其穩定控制、防止動亂的思維和目標,以及對統治成本及效益的考量。總序 建構台灣主體性的歷史論述

第一章    清帝國之海島治理
第一節・清治時代的特色與分期
第二節・治理政策之演變

第二章    設治施政之推動
第一節・行政區域的演變
第二節・官治、兵防與教化
第三節・文教與科舉

第三章    鄉治與地方社會
第一節・鄉治組織
第二節・抗官與民變
第三節・原住民治理及其反抗

第四章    漢人社會的構成與變遷
第一節・漢人移民社會的構成
第二節・社群互動
第三節・社會流動
第四節・定住在地化

第五章    島嶼多元文化樣貌
第一節・漢字文化圈儒化傳統
第二節・庶民階層藝文內涵
第三節・民間信仰多樣性
第四節・原漢合成展新顏

結語
參考書目
圖次

 

书名简译 : 典藏台湾史(四)汉人社会的形成

目前沒有評價。

搶先評價 “典藏台灣史(四)漢人社會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