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價

漂泊與越境:兩岸文化人的移動

原始價格:US$18.90。目前價格:US$17.14。

  • 作者:黃英哲
  • 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出版日期:2016/06/30
  • 語言:繁體中文
  • 裝訂:平裝
  • ISBN:9789863501657

Available on backorder 允許無庫存下單

貨號: 9789863501657 分類:

Description

漂泊與越境:兩岸文化人的移動

  「在漂泊中展開人生,在越境中發現認同」
  

  穿梭於中國、日本、臺灣三地的文化人,
  在帝國與殖民地、祖國與家鄉之間,不斷改造身份認同。
  本書跟隨他們生命中的流離顛簸,
  從文化脈絡中探究屬於臺灣的離散與漂泊、入境與越境的複雜歷史經驗。
  
  「在漂泊中展開人生,在越境中發現認同」,是本書所討論的人物的人生經驗。這些人物的活動舞臺的地理空間,在日本、臺灣、中國東北、華北、香港等地,不受一地所侷限。在歷史機緣中,他們或是離開臺灣然後返回,或者短暫來臺客死異鄉,或是再度啟程,或是在殖民地展開其事業,爾後隨著敗戰遣返母國。各自的人生,雖然不一定交會,但也共同呈現了重層的時代紋理中的某些共性。他們在漂泊中展開人生、展開跨境的軌跡,在人生軌跡的移動中,在與各種他者遭逢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身分認同的多元性。這些在個別人物身上呈現的認同形成的多元路徑,鑲嵌在近代臺灣的重層的歷史發展中。
  
  本書分為四個單元,「故鄉與他鄉」、「文本越境.意義再製」、「國家重建與文化葛藤」,以及「不在場的後殖民狀況」。在「故鄉與他鄉」內,分別以橫跨戰前與戰後的文化人張深切與楊基振的人生軌跡,透過他們帶有個人性質史料的自傳作品與日記,從個體的角度反照時代的變遷。「文本越境.意義再製」則以魯迅的〈藤野先生〉與陶晶孫的〈淡水河心中〉兩個文本在戰後臺灣的登場,呈現戰後臺灣的存在,並透過文本流通與意義生產過程突顯出歷史與文化之糾結。在「國家重建與文化葛藤」單元中,分別討論許壽裳戰後來臺主持臺灣省編譯館時,其具體的工作背後所具有的思想,以及其所挪用與延續的日治時代的臺灣研究業績。最後在「不在場的後殖民狀況」,則以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的閱讀與分析,藉由施叔青在小說中重建的香港史中的性別、殖民與慾望的交織,以及小說作者的在場與不在場,作為同樣有著殖民經驗的臺灣與之相互參照。
  
專家推薦
  
  王德威(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暨比較文學系講座教授)
  李有成(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施淑(淡江大學名譽教授)
  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陳培豐(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廖炳惠(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文學系講座教授)
  
聯合推薦
  
  二十世紀東亞紛擾動盪,穿梭中國、日本、臺灣三地的文化人面臨各種政治勢力的角力,也必須不斷改造身分、文化與政治認同的關係。作者黃英哲教授旅居日本多年,專治中日文學交流史,對戰後臺灣的文化轉型尤其有精深研究,治學有日本式的細膩認真,又不乏個人丰采,筆下人物的哀樂歌哭觸動了我們,讓我們從中看到生命的不得已與韌性;而他處理的時代如此錯綜複雜,尤其見證其個人歷史關懷的深刻與周延。──王德威(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暨比較文學系講座教授)
  序:漂泊中展開人生,越境中發現認同/王德威

序章

故鄉與他鄉

第一章  張深切的政治與文學:自傳作品所呈現的人生軌跡
一、張深切在日治時期臺灣知識分子中之定位
二、關於民族意識之覺醒
三、「臺灣自治協會」時期
四、「廣東臺灣革命青年團」時期
五、戲劇活動與政治運動
六、「臺灣文藝聯盟」時代
七、《中國文藝》時代
八、返臺與歸隱
九、結語

第二章  楊基振及其時代:從日記看一位臺灣知識分子從戰前到戰後的心理轉變
一、楊基振與他的時代
(一)學生時期
(二)滿鐵時期
(三)華北時期
(四)歸臺後
二、日記的歷史書寫
(一)戰時華北地區臺灣人的交往圖譜與生活景象
(二)戰爭時局的認知情形與戰後經濟的動蕩
(三)日本敗戰後華北國軍、八路軍與日本軍的角力關係
(四)戰後旅居大陸臺灣人的財產問題與歸臺經過
(五)「光復」後的臺灣諸般世態:二二八事件前後
三、結語:戰前到戰後——一位臺灣知識分子的心理構造轉變

文本越境‧意義再製

第三章 〈藤野先生〉到臺灣:戰後初期「中日友好」的符碼
一、前言
二、魯迅的臺灣傳播
三、關於日文雜誌《新聲》月刊
四、「友好的象徵」:節譯版的〈藤野先生〉
五、結語

第四章  跨界者的跨界與虛構:陶晶孫小說〈淡水河心中〉顯現的戰後臺灣社會像
一、前言
二、從一件殉情事件談起
三、臺灣時代的陶晶孫(1946-1950)
四、致命的吸引力:當臺灣女子邂逅大陸男子
五、戰後臺灣社會像書寫:〈淡水河心中〉
六、結語
附錄、陶晶孫〈淡水河心中〉(〈淡水河殉情〉)

國家重建與文化葛藤

第五章  國民性改造的構想:許壽裳與臺灣,1946-1948
一、前言
二、許壽裳的赴臺
三、許壽裳與臺灣省編譯館
四、許壽裳與臺灣文化協進會
五、許壽裳與臺灣的魯迅傳播
六、結語:許壽裳與臺灣大學

第六章  歷史斷裂中的延續:許壽裳與戰後臺灣研究的展開
一、前言
二、許壽裳與臺灣省編譯館臺灣研究組之設立
三、臺灣省編譯館臺灣研究組的工作內容與成果
四、臺灣省編譯館撤廢後臺灣研究組人員的去向
五、結語

不在場的後殖民狀況

第七章  香港文學或是臺灣文學:論施叔青《香港三部曲》
一、前言
二、異鄉客的香港史:城市地圖的銘刻
三、「日不落國」的殖民幻影:施叔青的後殖民寫作策略
四、文學史的位置:臺灣?香港?
五、結語

後記
參考文獻
索引

书名简译 : 漂泊与越境:两岸文化人的移动

目前沒有評價。

搶先評價 “漂泊與越境:兩岸文化人的移動”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