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蕃地」統治與「山地」行政:臺灣原住民族社會的地方化
戰前日本政權的「蕃地」統治和戰後國民黨政權的「山地」行政,是為推動地方化而設的過渡性體制;兩者均以「國民形塑」為基礎,將原住民族居住區域收編及整合至一元式統治、行政體系底層為目標,而設計各種制度實施政策。但過程中卻把政治上的不平等關係帶進原住民族居住區域裡,並剝奪原住民族文化自律性生產的安定性,使其深陷低劣處境。
本書透過分析「蕃地」統治與「山地」行政,這兩項看似斷裂、無關,卻又具承繼性、共通性的政策,探討其在原住民族居住區域所建構的統治、行政體制及政策施行內容;同時釐清及佐證由現代國家主導之下,臺灣原住民族社會「地方化」與「單純化」這複合危機的開展情況和結果。
名家推薦:
伊萬.納威(原住民族委員會副主委)
林修澈(政治大學名譽教授)
胡台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若林正丈(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経済学術院教授)
浦忠成(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院長暨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教授)
詹素娟(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中文版序
序章 單純化、地方化與臺灣原住民族社會
「原住民族運動」開始前:本書的問題意識與研究範圍
現代國家主導的單純化:地方化──本書的視角
從戰前持續到戰後的地方化
課題、方法與先行研究
使用史料
田野調查
稱呼與記載方式:關於「原住民族」
第一部 追求地方化的「蕃地」統治:從啟動到形式完成前
第一章 原住民族的傳統社會結構和國家奪取「蕃地」有效控制權
部落和首長:原住民族的傳統社會結構
霧臺事件:部落和國家在有效控制權上的攻防
第二章 有效控制確立後的「蕃地」統治和做為地方的整編過程
有效控制確立後的「蕃地」統治體制
改變部落的方法:設置可視性單位「村」
地方化做為「蕃地」統治的主軸
第三章 稻作普及帶來的農業單純化、地方化,以及文化單純化
本章課題與方法
臺灣「平地」稻米政策及其影響
理蕃事業「授產」和稻米
理蕃事業「交易」與稻米
塗白:農業單純化與文化單純化
稻作普及與地方化:對遷移、水田配套的批判及其結果
另一種稻作與米食的普及
小結:稻作普及與單純化、地方化
第一部總結 戰前地方化政策與單純化的作用
第二部 推動地方化的「山地」行政:從形式完成到實質化
第四章 「蕃地」統治與「山地」行政的連續性
承繼性與共通性
連續與非連續的並存:「山地」自治制度和鄉長、村長民選
第五章 「山地」行政與施政的基本特性
分割行政背後的政治施政:社會控制的強化與國民形塑
「山地」行政的過渡性和「山地」自治的單純化:國民形塑和地方化的連動性
第六章 「山地」行政體制:整編為「地方」的實施過程
「山地」行政體制中的山地鄉定位
山地鄉的組織和營運體制
地方化完成的宣告與地方化政策的失敗
第二部總結 戰後地方化政策與單純化的作用
終章 結論與展望
結論
課題和展望
謝辭
參考文獻
索引
书名简译 : 「蕃地」统治与「山地」行政:台湾原住民族社会的地方化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