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警察與國家發展:臺灣治安史的結構與變遷
本書藉由政治經濟學理論,針對臺灣治安史結構與變遷所受到國際涉外性治安,和國內政治性治安、經濟性治安、社會性治安的環境因素影響,因而形塑原住民時期的民會治安、荷西時期的商社治安、鄭治時期的軍屯治安、清治時期的移墾治安、日治時期的殖民治安、國治時期的戒嚴與解嚴治安;並從中定位警察與國家發展,在歷經不同時期政府型態所扮演的角色。自序─從蟾蜍山到龜山的書寫之路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途徑
第三節 理論架構
第四節 研究範圍
第五節 文獻探討
第六節 章節安排
上 編:前現代警察與國家發展:臺灣傳統治安年代(~1895)
第二章 原住民時期民會治安的結構與變遷(~1624)
第一節 原住民時期治安議題
第二節 失竊時代涉外性治安
第三節 村社型政治性治安
第四節 自足式經濟性治安
第五節 氏族化社會性治安
第六節 小結:會議政府型態警察角色
第三章 荷西時期商社治安的結構與變遷(1624~1662)
第一節 荷西時期治安議題
第二節 大航海時代涉外性治安
第三節 重商型政治性治安
第四節 複合式經濟性治安
第五節 多國化社會性治安
第六節 小結:公司政府型態警察角色
第四章 鄭治時期軍屯治安的結構與變遷(1662~1683)
第一節 鄭治時期治安議題
第二節 近世國家時代涉外性治安
第三節 封建型政治性治安
第四節 宗主式經濟性治安
第五節 土著化社會性治安
第六節 小結:受封政府型態警察角色
第五章 清治時期移墾治安的結構與變遷(1683~1895)
第一節 清治時期治安議題
第二節 工業革命時代涉外性治安
第三節 皇權型政治性治安
第四節 君主式經濟性治安
第五節 定著化社會性治安
第六節 小結:邊陲政府型態的警察角色
中 編:現代警察與國家發展的軍領治安(1895~1987)
第六章 日治時期殖民治安的結構與變遷(1895~1945)
第一節 日治時期治安議題
第二節 民族主義時代涉外性治安
第三節 帝國型政治性治安
第四節 統制式經濟性治安
第五節 內地化社會性治安
第六節 小結:軍國政府型態警察角色
第七章 國治時期戒嚴治安的結構與變遷(1945~1987)
第一節 國治時期戒嚴治安議題
第二節 極端主義時代涉外性治安
第三節 威權型政治性治安
第四節 家父長式經濟性治安
第五節 黨國化社會性治安
第六節 小結:戡亂政府型態警察角色
下 編:後現代警察與國家發展:臺灣警管治安年代(1987~迄今)
第八章 國治時期解嚴治安的結構與變遷(1987~2008)
第一節 國治時期解嚴治安議題
第二節 後冷戰時代涉外性治安
第三節 政黨型政治性治安
第四節 夥伴式經濟性治安
第五節 多元化社會性治安
第六節 小結:轉型政府型態警察角色
第九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臺灣治安三階段歷史變遷
第二節 建議:服務性政府型態警察角色
參考文獻
索引
书名简译 : 警察与国家发展:台湾治安史的结构与变迁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