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農業今與昔(2冊套書)島耕作農業論+懷舊黑心食品
《島耕作農業論》
《島耕作》系列作家弘兼憲史探討農業的深刻作品
2013年,島耕作終於從社長升為會長了,《Morning》週刊熱門連載漫畫《會長島耕作》當中的一個主題就是「農業」。
漫畫家弘兼憲史曾經在市民農園種菜,長期對國內外農業採訪、觀察和研究。他發現日本的農業盡是稀奇古怪的事,農業從業人口已萎縮到總人口的六分之一,前途堪慮。然而,他卻樂觀地提出「農業才是日本的發展活路」的看法,他認為日本的農業應該可發展獲利的模式。
對弘兼憲史來說,農業充滿了創造力,是一件很棒的工作,但他在農業採訪時一直有個疑問。他曾經待過松下電器等電機製造廠,它們都是投入大筆資本興建工廠,嚴格品管並大量製造成品,然後外銷全世界,所有創造日本經濟奇蹟的製造業都是採用這種模式。為什麼農業做不到?於是,他寫了《島耕作農業論》。
他首先敘述戰後在美軍司令部下令日本進行農地改革,對日後農業發展所產生的影響。繼而觀察大分縣的植物工廠、高效率的荷蘭農業。
荷蘭最耀眼的產學合一「食谷」,就如同美國的「矽谷」,以瓦罕寧恩大學為中心,匯集了1500間食品、農業等企業和研究所,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一起在這裡共事,這是世界的發展趨勢。
日本失敗的農業政策該如何轉變?他對稻米、補助金、農協等議題提出討論和建議,還有關於日本酒「獺祭」與「近大黑鮪魚」最新的農漁業介紹。最後他分析了「攻擊型農業」的現在與未來,認為日本的農業應該朝向「大規模的農業」與「小而強的農業」共存的方向邁進。
台灣的農業與日本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半個世紀來日本的農業持續在錯誤的道路上邁進,台灣也亦步亦趨,本書非常值得台灣借鏡。讓我們與島耕作一同翻開這本令人期待的農業入門書,以輕鬆的心情與島耕作一起了解日本農業的現況和未來。
《懷舊黑心食品》
黑心食品的鳥事並不如煙
加了防腐劑的醬油、壞罐頭、速食麵、餿水油、假奶粉、假番茄醬、傳奇養樂多、手搖杯、蘆筍汁、早餐店、咖啡館、華西街蛇肉店……
農糧專家暢談黑心食品,細數台灣食品演進史,
繼金鼎獎得獎作品《美援年代的鳥事並不如煙》後又一力作。
大家都愛提過去阿公阿媽的年代,吃的東西都很自然,沒有加工食品、更沒有人工添加物。那個年代都是農村小作坊、小商家,老闆與客人都熟識,所以不敢亂來;那個年代民心古樸,人人都很誠實。但是,其實阿公阿媽那個時代的黑心食品才叫第一名!
黑心食品並非橫空出世,早期的台灣食品工業不發達,各地充斥小作坊、小商家。買賣食品不談安全,講的是濃厚的人情味。只是從古至今良心無法秤斤論兩賣,食品做得再美味也得設法保存。於是從1950年代起,便有各種食品違法添加的新聞與官方調查報告。這些「黑心之舉」,有些是惡意,有些是無知。如今回想,小時候在油鍋邊等待炸得酥脆的油條起鍋,誰管那鍋油多久沒換過,包裹滾燙油條的報紙或電話黃頁簿用的是什麼油墨,即使油條上沾了印刷的黑字也趁熱照吃不誤。我們吃著吃著,還不是「辣撒呷、辣撒肥」!
若要細究大家記憶中的美好滋味,還真的要從加工食品中尋找。本書作者爬梳大量資料,以嘲諷揶揄的文字暢談黑心食品,細數台灣食品演進史。許多台灣美好的滋味橫掃半世紀──加了防腐劑的醬油、壞罐頭、速食麵、餿水油、假奶粉、假番茄醬、傳奇養樂多、手搖杯、蘆筍汁、早餐店、咖啡館、華西街蛇肉店……,其實都是對台灣經濟產業有貢獻的農產品和食品。
本書特色
筆鋒犀利,表現出敏銳的觀察力,以及長年對農業和食品知識的累積。
好評推薦
《島耕作農業論》
林篤毅︱2017年神農獎得主
楊世煒︱新加坡食益補公司資深研發經理
楊斯棓︱方寸管理顧問有限公司首席顧問
張永成︱中華民國農會總幹事
張有擇︱雲林縣斗南鎮農會總幹事
潘靜怡︱自由評論網主編
劉志偉︱鬼王/文青別鬼扯
(依姓氏筆畫排列)
「產業人的產業論述,最貼近現場的農業書。」──林篤毅(2017年神農獎得主)
「日本將農業當成產業來重視,所以才會有本書的視角,與台灣大相徑庭,值得台灣反思。」──楊世煒(新加坡食益補公司資深研發經理)
「農業是產業,產業需要佈局與策略,《島耕作農業論》深入淺出說明農業做為產業,需要怎麼樣的論述。」──潘靜怡(自由評論網主編)
「書清楚揭示,過去三十年來台灣的農業政策一直遵循著日本錯誤的道路盲目前進。」──劉志偉(鬼王/文青別鬼扯)
《懷舊黑心食品》
徐 仲︱飲食文化專家
韋 恩︱「韋恩的食農生活」食品專家
曹啟鴻︱前農委會主委
許 輔︱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主任、臺大園藝系教授
陳保基︱前農委會主委
陳建源︱中興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黃嘉琳︱大享食育協會秘書長、校園午餐搞非基共同發起人
潘靜怡︱《自由評論網》主編
(依姓氏筆畫排列)
「從可果美番茄醬、養樂多、泡麵、蘆筍汁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其實鬼王花了大氣力閱讀資料、蒐集古老照片,實屬不易。如果沒有這本《懷舊黑心食品》,九○之後的朋友們應該不會知道,除了喝台灣水、吃台灣米之外,伴隨叔叔阿姨們成長的,就是這些回憶起來滿是甜蜜,甚至默默貢獻台灣經濟產業發展的農產品及食品。」──許輔(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主任、臺大園藝系教授)
「作家寫書多少得販賣些時代共感的懷舊氣息、添點不著邊際的垃圾話讓讀者莞爾。而身兼學者與作家,寫書更負有考證研究、傳遞知識的責任──哪怕只是些懂也無用的豆知識。一本書要達到這樣的三合一功能,也只有鬼兄劉志偉才寫得出來。」──潘靜怡(《自由評論網》主編)
目錄《島耕作農業論》
推薦序 走下神壇的農業 劉志偉/文青別鬼扯
譯者序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農業入門書?
作者序
第一章 讓農業Made In Japan!──打破「神聖領域」的大分縣
老家「岩國」的回顧
漫畫家與農業的距離
三個經濟團體
漫畫必備的現實感
在外人無法進入的「工廠」裡受到的震撼
第二章 日本的農地盡是稀奇古怪的故事──新的農地改革以及農民「職業化」的必要性
看看那些細小零散的農地
農地改革的思維
《農地法》
沒有生產稻米卻能夠獲利的制度
農地銀行的可行性
農業與資訊科技的相容性
把「職場」的概念帶入農業
第三章 向講求合理與效率的農業強國「荷蘭」學習──如此小的國家為何能成為世界頂尖?
飛往我觀察已久的荷蘭
講求合理性的民族性格
每個農民的平均耕地面積
孕育「農業顧問」的大學
專攻供應外銷的農作物
為了在歐洲立足
用二氧化碳對植物施肥?!
第四章 誰扼殺了稻米?──弱化日本農業的「農協」與「補助款」
決定米價的那隻手
僅止於保護稻米的農業政策
為了保護國產米而開放進口米
「All 農林族化」的議員
農協的功能到底是什麼?
以副業支撐本業的農協
勇於冒險的梨北農協
在先進國家中,日本的糧食自給率明顯低落
糧食過剩的先進國家
第五章 攻擊型的農業才能讓日本復甦──「獺祭」「近大鮪魚」的經典案例
在巴西闖出名號的Yakisoba
世界知名的日本酒「獺祭」
工廠?大樓?都不是,是酒窖!
以東京市場為行銷目標
全面導入資訊科技的技術
酒米不夠了!
如果是漁業
以海為田
完全人工養殖
別被字面上的意思侷限了
第六章 久松達央X弘兼憲史的農業未來論──向「大規模的農業」與「小而強的農業」共存的國家邁進
讓我開竅的一本書
把農民當成弱勢並從中得利的人
領取補助金是合理的
「農地改革」要有宏觀的視野
產業空洞化的日本,如何吸引人才到農業界?
從番茄的品種看農業
只有農村會排外嗎?
農業的社經地位
「小而強的農業」的未來
為什麼要發展「小而強的農業」?
不管是魚還是肉,保鮮都很重要
農業的改革需要有「綜合能力」
結語
《懷舊黑心食品》
推薦序 食品、民生與社會的演進史/許輔
推薦序 飲食有歷史,那麼黑心食品呢?/潘靜怡
作者序 老派超派
一、吃醬油治香港腳
二、黑心回收罐頭:環保人士的三觀不碎也難
三、地溝油遇見都得喊聲爹的餿水油
四、媽媽,我要喝S-95
五、番茄醬啥時佔據了萬物皆可沾的C位
六、半世紀的傳奇:養樂多
七、一輩子都與防腐劑糾纏不清的速食麵
八、真正的台灣驕傲:手搖杯
九、蘆筍汁與金絲貓
十、台式早餐店
十一、台灣咖啡產業之巴西很重要
十二、咖啡的鶯鶯燕燕與高雅逼格
十三、華西街殺蛇與美帝阿兜仔的陰謀
书名简译:农业今与昔(2册套书)岛耕作农业论+怀旧黑心食品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