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他們」的日本語:日本人如何看待「我們」臺灣人的日語
「我們」學習「他們」的日語,真的這麼理所當然?
──從語言的混生變種現象,探討日本殖民統治的特殊性──
1898年,一位日本人,
對全臺灣發布政令,要臺灣人學習日語,以培養「本國精神」。
1930年,一位日本人,
操著一口濃厚九州腔日語,大聲訓斥臺灣學童的發音不夠標準。
1941年,一位日本人,
用臺語、日語交雜的混種語言,跟臺灣菜販你來我往的殺價。
1963年,一位日本人,
在臺灣爬山時,發現原住民小孩居然會哼唱日本童謠《桃太郎》。
1994年,一位日本人,
發現臺北某處公園內,一群老人流利地說著他們的臺灣腔日語。
2016年,一位臺灣人,
正努力背誦日文課本例句,希望發音能跟日文老師一模一樣。
語言使用的混雜與不完整,一直是殖民統治的常態。
然而,在臺灣的日語現象又更為複雜,
原因在於日本做為殖民者的特殊性。
做為一個有強烈「語言民族主義」意識的早熟亞洲帝國,
日本在臺灣推行了近乎宗教狂熱式的國語同化教育,
相信唯有推行國語,才能在精神上將臺灣人同化成日本人。
然而,事情沒那麼簡單。
除了日語源自漢文、本身即已非純粹外,
即便在日本內地,也存在著腔調迥異的方言,
而臺灣本就為多語言社會,更加深語言單一化的難度。
二十世紀的臺灣,身處連續殖民的政治情境。
戰後的國語同化政策,從日語換成了北京語;
但日本人發現,臺灣人在戰後仍繼續使用日語。
這不只引發其濃厚鄉愁,也引發關於國語教育的多方論戰。
針對這些現象的論辯及實例介紹,即為本書的主軸。
對親日的臺灣而言,應如何面對、理解日治時期的歷史?
除了懷想溫馨感人的歷史小故事,本書對日本的批判立場,
可提供我們理解臺灣史的另一個知識管道。
畢竟除了「親日」,要「知日」,也才更能「知臺」。
名人推薦
【專文導讀】
陳培豐(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聯合推薦】
黃英哲(日本愛知大學大學院中國研究科教授)
垂水千惠(日本橫濱國立大學國際戰略推進機構教授)
許佩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所長)推薦詞
導讀
臺灣版序
前言
序 章 「Japan Debut」──首次登上世界舞台的日本帝國
第一章 如何看待「日語」──「他們的日語」的問題
1 「日語」的定義
2 關於「殘留日語」
第二章 「他們的日語」產生的前提
1 殖民地的國語教育
2 對口語的關注──現地教師
3 做為「雙語併用地」的臺灣──安藤正次
4 所謂「會話一元」的思想──山崎睦雄
5被排除的臺語
第三章 「他們的日語」的產生
1「會話一元」的實際情形──公學校的國語
2 日本人教師的口語
3 做為「臺灣方言」的「他們的日語」──福田良輔的議論
4 「臺灣方言」與內地日語的連結
5 從內地日語中產生的「臺灣方言」
6 原住民與國語
第四章 「他們的日語」的發展──1945年以降的臺灣與日語
1 日語的內部化
2 被「再次發現」的日語──1960年代的議論
3 教師們的回顧──對國語教育的評價
4 原住民的日語
第五章 「日語教育史」的再編── 一段「成功」的歷史?
1 殖民地國語教育的雙重性
2 由殖民地國語教育到日語教育
3 殖民地朝鮮國語教育史的再定義
4 做為殖民教育史的國語教育史
第六章 「他們的日語」的未完待續──1990年代以降的論述
1 逐漸「消失」的過去
2 語言運用的重新認知──記述的對象
3 日語混成語的問題
4從「日語混成語」到「宜蘭混成語」
終章 朝解構「我們的日語」邁進
1 棄置至今的日語
2 異鄉的日語
3 被再次生產的差異──《臺灣萬葉集》與《臺灣俳句歲時記》
4 差異與歧視
後記
索引
书名简译 : 「他们」的日本语:日本人如何看待「我们」台湾人的日语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