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理當幸福的我們,為何不快樂?:從精神科角度,理解「富足一代」的焦慮、不安與失落
目錄推薦專序 解密現代人矛盾的幸福─李家雯(海蒂)
推薦語 以全新的角度來詮釋生命的意義─彭菊仙
前言 理當幸福的環境卻出現更多的煩惱?
Chapter 1 痛苦與煩惱從何而來?
痛苦,源自失落、憂鬱、憤怒與貪婪
(人生處處伴隨著「期待落空」/當我們面對生命的起起落落)
煩惱,是由於不安、焦慮、害怕與無力
(權威與秩序的瓦解/有毒資訊瀰漫在生活之中)
理當幸福的一代面臨的人生兩大功課
(「貧乏的痛苦」與「富足的煩惱」並存)
Chapter 2 貧乏的痛苦
物質上的貧乏
(相對剝奪感所帶來的傷痛/難以翻轉的社會階級/人人都被要求過著體面的生活/有機會接觸到富裕階級生活的年輕人/「相對家道中落」的年輕一輩)
安全感的貧乏
(社會變遷之下,家庭功能不容易得到外部支援/富裕家庭裡不自由的孩子/備受父母期待的中產家庭小孩)
價值感的貧乏
(分眾化的時代來臨/多元價值下的困境/價值感逐漸貶值的時代)
Chapter 3 富足的煩惱
選擇性──我每個都好想要
(在這些選擇之下,我們犧牲了什麼?/多元化的社會下,讓選擇變得更為困難)
被投擲性──是誰把我丟在這裡
(在倖存者偏差之下,我們忽略了「人生並不公平」/被迫接受眼前命運的人)
時間性──青春有限而不可逆
(因時間的流逝無法停止,而隨之出現的負面情緒)
存在性──我是什麼樣的人
(看似是勝利組的人們,依然有嚴重的生存焦慮/「我是什麼樣的人」成了大家普遍的煩惱)
脆弱性──會思考的花瓶
(當個體性越強,就越容易陷入過度思考/被愛包圍的孩子,越容易感受到人的脆弱/人生路上那些「永久的失去」)
Chapter 4 超越痛苦與煩惱之道
逆轉原有的思路,減輕焦慮感
(暫時停止慣用的思考模式/同理場域內每個人的處境/養成對「警示性」資訊的質疑)
認識角色與關係的性質
(朋友關係的建立/感情關係的構築/如何面對父母與長輩?/在父母與配偶角色間取得平衡/如何看待同學與同事關係?/如何面對自己的孩子與下一代?)
面對社會亂象時,先安頓好自我
(對未來保持開放,無須自我設限/成為被需要的人/尋找適合自己的戰場/探索生命的意義)
發現與世界的互動關係
(與世界建立連結,保持活躍/培養自己的興趣/從記憶中尋找生命之鑰)
從宗教與靈性中尋求明心見性
(活在當下/諸法空相/大愛無我/從宗教信仰到自我超越)
Chapter 5 面對不同狀態,也能活出自己的樣子
站在未來,療癒過去的自己
(在社會中走向康復之路)
找到專屬你的身心健康
(社會主流的價值觀不一定適用於你)
從狀態三角,踏上自我修復之路
(被成就束縛的牛/被自我禁錮的貓/被群眾制約的人)
結語 脫離他人眼光的桎梏,破繭而出
书名简译:理当幸福的我们,为何不快乐?:从精神科角度,理解「富足一代」的焦虑、不安与失落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