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我的薄伽梵歌:一位印度神話學家的超凡生命智慧
My Gita
目錄【第一部】導論
前言|書名緣起——《我的薄伽梵歌》
導讀|在時間長河裡的《薄伽梵歌》
【第二部】我的薄伽梵歌
第一章 不要批判、要看見
在「看見」之時, 就不會有批判,因為界線、規則、對錯、「我的」和「不是我的」之分別都不存在了。一有批判,我們就看不到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
第二章 舊地重遊
在身體之內的「真我」是不死的,因此,它不尋求安全感,也不在乎界線。所有的努力都被記錄下來,都會影響未來的人生。過去所獲得的知識在未來生命的智慧中會發揮作用。
第三章 人生體驗大不同
有能力去構想出一個概念上的真實,不同於情感經驗或感官經驗,這是人類獨有的,也是每一個人獨有的。你的真實與我的真實是不同的,因為你的身體不同,你的濾鏡不同,你的經驗不同,你的知識也不同。
第四章 尋找意義
正如動物為生存而尋找食物一樣,人類也為了自己的「清明」而尋求意義。一旦我們領悟到讓這個世界有意義的正是我們「自己」之時,便能因這個「自己」而得到解脫。
第五章 面對結果
「原因」是一種行動(業),「報應」也是一種行動。行動既是「業因」,也是「業果」。每一個現狀都來自於過去的業報(業果),也是塑造未來的業因(業種)。
第六章 同理心
「法性」講求的是同理心而非道德感,是「意圖」而非「結果」。我關心你在物質上、情緒上或知識上的飢渴時,我就是在遵循「法性」而活。
第七章 交換
交換可以用來滿足我們的願望,或償還債務。交換可以困住我們,同樣也可以讓我們解脫。然而,真正的關鍵並不在於行動表面,而是取決於行動背後的想法。
第八章 因恐懼而收攝
儘管瑜伽一詞本身的意思即為「連結」,但是探索為何與源頭切斷連結的過程也稱為瑜伽。瑜伽是一個向內看,為了找到「體內永生者」,而從構成身體的許多層面中不斷穿越的過程。
第九章 能否相信
必須先了解「神眾」,才能進入與「神」相關的對話。神眾和阿修羅並不是存在於外在世界「那裡」,而更多是在我們內心「這裡」。
第十章 潛能
《薄伽梵歌》的不凡之處,在於為印度教引入了「薄伽梵」的概念,把過去相當抽象的神性概念如「梵、至上意識、靈性個體」,加以合併,並予以人格化。
第十一章 涵蓋
為了找到內在的神,我們必須超越自己這一小部分現實的範圍,並去理解身邊的人所感受到的飢餓和恐懼。透過《薄伽梵歌》裡的猴神哈努曼,我們可以好好探究此一觀念。
第十二章 包容
不斷擴展的心念有能力縮小自己,以包容他人有限的視野。一段健康的關係就像是火祭,總是雙向的。而神的化身不會單單只出現一位導師或救世主,正如故事裡的「蘭妲」。
第十三章 無奈
我們並非能夠改變世界的英雄,只不過是變化萬千的世界的工具而已。而我們自身的資質與能力,全都取決於天生的「物質屬性」。在本章要探討的,就是「物質三重屬性」。
第十四章 財產
財產是看得見、可衡量的,所以社會上更看重的是財產的持有者,而非體內的永生者。結果也導致了「我的」比「我」重要多了,人們的目光也從內在轉移到外在去了。
第十五章 比較
人類會計算財產,從而進行比較。這種能力稱為「假象」,用以建立起社會的結構和階級,我們就在其中認定自己的身分,並在與自己進行比較之,後認定別人的身分。
第十六章 執著
本章探討的癡,是執著於「我的」與「不是我的」之間的界線。癡讓暴力升高成為「侵犯」,當我們賦予事物意義,並從中獲取自我身分認同時,就會發生侵犯行為。
第十七章 慷慨
「靈性個體」會帶來解脫,讓我們放下執著的恐懼。認同靈性個體,人就不會執著,不會想盡辦法要控制,就能放手,也會變得慷慨,可以容許。
第十八章 你我對彼此很重要
你我可以在不設法控制對方行為的情況下經營彼此的關係嗎?我們可以互相幫助以消除飢餓和恐懼嗎?如果可以,我們便是走在「梵涅槃」的道路上。當我們是從內在而不是外在獲得喜悅時,我們就走在「靈之喜樂」的道路上了。
結語|寫在本書之後:奎師那的另一篇講道
推薦書目
英中譯名對照表
中英譯名對照表
书名简译:我的薄伽梵歌:一位印度神话学家的超凡生命智慧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