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價

一個精神分析師與年輕人的心理治療對話:寇哈特的「自戀研討會」 —— 理論與案例解析

原始價格:US$36.72。目前價格:US$33.05。

【作者: 米莉安.埃爾森】
【譯者: 王依凡,林俐伶,林詩淳,洪智盈,張志豪,蔡涵茵,謝宛霖】
【出版社: 無境文化】
【出版日期: 2024-08-20】
【分類: 心理勵志 | 心理諮商/治療】
【裝訂: 平裝】
【印刷: 單色印刷】
【ISBN: 9786269786268】

Available on backorder 允許無庫存下單

貨號: 9786269786268 分類:

Description

一個精神分析師與年輕人的心理治療對話:寇哈特的「自戀研討會」 —— 理論與案例解析
The Kohut Seminars On Self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 with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系列演講聚焦在大學校園裡接受治療的青春期及成人前期的年輕人,寇哈特與提報者來回討論,在理論與臨床經驗中,即時辯證。
 
  ★寇哈特的理論對於我們思考自體的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這本書畫龍點睛地彰顯出那些理論在臨床上的運用。
 
  海因茲.寇哈特(1913-1981)
  維也納大學醫學院畢業。二戰期間到了美國之後,在芝加哥大學接受神經醫學與精神醫學的訓練,終身在那裡講學,直到1981年逝世。他從「芝加哥精神分析學會」完成他的精神分析師訓練,參與學會,講課、研究、培育,寫了《自體的分析》與《自體的重建》兩本書,成一家之言。寇哈特於1964-65年間擔任「美國精神分析學會」會長,於1965-73年間擔任「國際精神分析學會」副會長,也用了十年時間(1971-81)與同事們共同負責過佛洛伊德檔案(the Sigmund Freud Archives),一生工作,各學院榮譽之名追加不斷。
 
  海因茲.寇哈特的理論對於我們思考自體的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這本書畫龍點睛地彰顯出那些理論在臨床上的運用。
 
  這些研討會聚焦在大學校園裡進行的治療工作,對象主要是處於青春期後期以及成人前期的人,本書提供讀者一個非平行的機會去研讀寇哈特的臨場思想,他從臨床材料穿梭到理論思維,然後又回到臨床材料的工作歷程。在前面幾個章節做自體心理學的論述之後,後半段每個臨床章節都會先以一個個案報告呈現,報告人是當年那個系列研討會的參與者,這些案例報告提供的基礎材料使得寇哈特能夠深入地進行臨床議題之探討。
 
  閱讀此文本,讀者可以發現寇哈特對待個案報告者的反應是即刻,而且一貫地維持一種貼心的態度,從這裡即可追溯到自體心理學的基本概念是如何出現的。尤其,寇哈特使用非常多的臨床上的例子,去說明自體客體的獨特功能,運作於從孩子轉而至成人生命的心理歷程。埃爾森的筆記特別有助於點出寇哈特於此之回應與他後來的理論論述之間的主要連結。
 
  那些對自體心理學有興趣的人以及和年輕人工作的專業人員,不管是心理治療師、老師或是在社區裡工作的人,都會被寇哈特敘述他如何抵達臨床與理論的論述之卓越的才氣所折服,並感到充實。                           

目錄伊莉莎白.寇哈特 推薦序
英文編者序
推薦序

第一部分 理論篇
第一章:對自戀的價值判斷
第二章:自戀與客體愛的分離發展路徑
第三章:自尊形成的早期階段
第四章:同理的環境和誇大自體 
第五章:建立調節自尊的心理結構
第六章:會欣賞人的自體客體與被理想化的自體客體
第七章:內化價值、理想和目標的獲得

第二部分 案例解析
第八章:自尊需求調節中對仰慕他人的成癮需求
第九章:生理症狀作為自尊需求的迴響
第十章:更進一步理解轉變時期身體症狀的出現與消退
第十一章:與家人分離,同時為實現理念和目標而努力奮鬥 
第十二章:拓展同理性的理解與分享的態度
第十三章:同理心在培養自尊和恢復主動性中的功能
第十四章:對脆弱性的情感體驗理解
第十五章:理想化的移情(感恩)以及其在心理結構建構時的角色
第十六章:由自我主導而採取行動與行動化之間的區分
第十七章:剽竊作為行動化
第十八章:自尊與理想

索引
詞彙表
书名简译:一个精神分析师与年轻人的心理治疗对话:寇哈特的「自恋研讨会」 —— 理论与案例解析

目前沒有評價。

搶先評價 “一個精神分析師與年輕人的心理治療對話:寇哈特的「自戀研討會」 —— 理論與案例解析”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