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文化幽靈:歷史已經看不見的傷,為什麼還是我們生活中的幽靈?
Phantom Narratives: The Unseen Contributions of Culture to Psyche
當我們能看見群體的幻影背景時,我們便能以更開放的心態來認識自己和他人,
並看見那些在過去僅能被感受卻無法言喻的力量。
———賽繆爾.金布爾斯———
本書作者、心理治療師賽繆爾.金布爾斯便是受「文化幽靈」所擾之人。身為非裔美國人的他在美國南方的歧視背景下成長,早年雖未察覺膚色差異所造成的社會階級,卻隱約感受到有種難以辨識、又無所不在的價值觀如幻影般飄盪在生活各處,促使他展開對這「文化幽靈」的深入探索。
在本書中,金布爾斯博士援用榮格的情結理論,發展出本書的核心概念「文化情結」,以強調無意識在文化層面上的運作本質。他同時透過精神分析與團體理論,聚焦集體陰影、集體創傷的代間傳遞與社會苦難等議題,並指出身在這些架構——或說是「受文化幽靈圍繞」的我們,是如何對這些現象毫無覺察、任其掌控。
作者也將文化情結的概念納入臨床治療,強調心理治療也無法逃脫文化、歷史的影響。換言之,難以捉摸的「文化幽靈」影響著個案與治療師。而時時對此保持覺察與反思,是本書帶來的提醒,也是個人或群體得以修復創傷的契機。
本書特色
●●精闢的心理暨文化研究,兼具文化、社會與歷史觀察與心理學理論的作品●●
本書突破心理分析的理論架構,以社會文化、歷史大環境的角度切入,看心靈如何受文化影響與產生的變化。對文化、心理研究而言,這是一本兼具文化、歷史觀察與心理學理論的作品,精采可期!
●●深具文化暨心理層面的省思與啟發●●
聚焦分析心理學、榮格等心理學理論的脈絡同時,本書更加強調文化層面對心靈的影響,詳細闡述心靈受到「文化如幽靈幻影般」的各種影響比你我想像的要深、要廣且複雜,是一本值得作為警醒自我、深思自身所處文化環境的好書。
專業推薦
林耀盛|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彭榮邦|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劉紀蕙|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主任
———(按姓氏筆劃排列)
目錄
譯者序 ▎集體無意識與台灣現況 / 王浩威
作者序 ▎幻影背景下的省思與啟發——寫給台灣讀者
引 言 ▎訪談幽靈幻影
前 言 ▎進入本書脈絡前的背景介紹
緒 論 ▎本書脈絡
第一章 ▎從榮格情結理論到文化情結理論與幻影敘事
榮格情結理論
文化情結:簡短的歷史介紹與回顧
比昂的團體理論,以及他與文化情結理論的關係
第二章 ▎看不見卻在場的幻影敘事——背景介紹
奧古斯特・威爾森的《兩列奔馳的火車》:一則幻影敘事
韓德森對幻影敘事的貢獻
以幻影作為面對歷史的心理態度
我的幻影背景
文化層次上的幻影敘事
文化情結中的幻影敘事
與文化情結和幻影敘事相關的研究
更大的世界幻影
文化層次的幻影
總結性的評論
第三章 ▎幻影之旅:朝向非洲的旅程——黑人和白人內在的文化憂鬱
詮釋性的結論
第四章 ▎文化情結和集體陰影歷程
混雜鮮血的數百年骨灰
若你看不見我的鏡子,我也看不見你
結論
第五章 ▎文化情結與群體創傷在日常生活中的傳遞
文化情結
文化無意識
群體創傷
代間群體處傷和文化情結的例子
對代間文化情結的沉思與聯想
結論
第六章 ▎文化哀悼、文化憂鬱與文化情結裡的社會苦難
膚色與陰影
文化情結
文化哀悼與文化憂鬱
結論
第七章 ▎在臨床與文化重疊之空間運作的文化情結
一個關於移情與反移情的註記
個案
兩個夢、兩個幻想,以及個人的和文化的情結
總結評論
第八章 ▎分析訓練機構中的混亂與碎裂
群體的矛盾
佛洛伊德、榮格、他們的追隨者,以及文化情結
認識論的焦慮:現在我們究竟在哪裡?
致謝
參考書目
书名简译:文化幽灵:历史已经看不见的伤,为什么还是我们生活中的幽灵?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