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我把耳朵借給了畫筆
「一個沒辦法抓住聲音的人,那個世界是什麼樣的……」
朋友提出很有意思的問題:
「如果有一種神奇的藥會讓你聽得見聲音,你會吃嗎?」
我的答案是:「不會」
我在創作上找到了自己的天賦,它把我的想法傳送出去,讓每個人都看得見。
因為愛,愛給了我很大的支撐與信念。
「關於我耳朵聽力上的殘缺,它不完美,但我享受它給我現在的人生。我能聽見搖滾音樂的節奏、垃圾車低沉的聲音,但聽不見小鳥高頻的叫聲和人們說話的聲音。
小時候,父母親帶我上了三年的口語訓練,奠定了我說話發聲的基礎,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年,卻深深影響我至今。我能輕鬆自如與聽人交談、開玩笑,有些人聽到我的口音會誤以為我是住在國外的華僑,常問我是從哪個國家來的。
少了外在聲音直接的連結,生理與心理之間的不協調,導致自己與自己之間有著些微的落差、障礙與限制,無法順利完整地表達自己想說的話。
自從與藝術相遇後,透過繪畫創作的過程,使我加深與內在自我的聯繫。透過身體的勞動、色彩的治療,幾何線條紓解了我個人的情感,找到了專屬傾聽自己的出口,包容我大量的傾訴和緩慢的聲音。」
她享受不完整帶來的生命體驗,
帶著眼睛和第二個耳朵,優游於這個世界的無聲勝有聲;
那些想說卻說不出口的話及聲音的模樣都幻化成畫布上跳耀的線條色彩,
帶領身處嘈雜世界的我們,跟她一起穿越聲波,自在地用自己的方式發聲!
本書特色
★作者是一位重度聽障者,透過書寫她聽不見的故事、分享成長及學習藝術創作的過程,很有助於我們了解聽障朋友在想些什麼、他們人生中所面對的困難和心思。
★聽障從來就不是人生的問題,每個人都相同地在地球上努力生活,這是特質而非缺陷,如何跳脫身體的限制,了解自己的狀態並高度接受自己的狀態才是人生重要的事。
★聽不聽得見到底是不是困擾?透過這本書可以幫助我們打破既定的思維,幫助我們不再帶著同情、比較的眼光,並懂得以平常心與他們共處。
★書中有故事、有繪畫、有詩、有生活、有旅行、有滿滿的愛,還有創作者的真誠心靈以及獨特的觀察視角,跟著作者打開身體所有的感知,一起重新看見聲音、聆聽這個世界!
齊聲推薦
陳建北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所退休助理教授
張麗莉 台灣身心障礙藝術發展協會理事長
黃子佼 跨界王
劉詩亮 天來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薛保瑕 國立台灣美術館前館長/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榮譽教授
謝鴻均 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
(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好友序
前言 用自己的方式發聲
1.消失的85%分貝
1-1我家的柏拉圖洞穴
– 繞著我轉呀轉的母親
– 航海家父親
– 「吾愛」航空信與巧克力
– 國外的玩具
– 弟弟妹妹的出生
– 餐桌家人
– 媽媽不在家的日子
– 回家的路
1-2洋式style的惠美教育
– 移動的風景
– 視覺至上——用眼睛去學說話
– 惠美
– 搶位子
1-3第二個耳朵
– 遲到的聲音——助聽器
– 不安分的音符
– 聽到色彩在畫布上跳舞
1-4說不出來的話
– 無聲勝有聲
2.我把耳朵借給了畫筆
2-1聽藍色在說話
2-2佛蒙特的綠山
– 小飛俠
– 摯友如家人
– 紅屋甜點 Red Mill
– 為鳥兒造一個房子
– 圓弧線
– 綠山的河流
– 小王子的工作室
– 展覽——Life in VT
– 祕密基地
– Moose駝鹿
– Vermont寫生
– 藝評《生成的風景:關於林瑋萱的生命感知》
2-3一切從牆上開始的展覽
– 原生藝術
– 銀色小鎮——美山町
– 咖哩與咖啡
– 夢幻的蘋果派
– 所有形式的展覽
2-4探險家
– 灰色時期
– 原色期
– 繼續畫吧
– 找回自己
– 想像的未來
3.通往色彩的大山大海
3-1遠行
– 皺巴巴的沙皮
– 鼠兔一家親
– 搖滾的太陽鳥
– 黃金大頭
– 黑色海嘯颳來龍捲風
3-2我把風景留給了你
– 出走的風景
– 鐵窗台
– 從「寫生」到「寫生命」
3-3山中有路
– 向山,山轉
– 石鹿的崩毀
3-4通往色彩的大山和大海
– 萬里.飛翔
– 太平洋上的獨木舟
4.傾聽聲音之外
4-1 獨特的調調
– 我是外國人
– 隆師傅的鹽酥雞
4-2 母語
– 啟聰班和普通班
– 聆聽的眼睛——享受手語的視聽
– 手語翻譯暨聽打服務
4-3 穿越聲波
– 「聲價」有多高?
– 看見神的話語
– 聾人協會
– 「導航」
4-4 顛覆人生
– 人的延伸——人工電子耳/助聽器
– 時間是一條逆流的河
– 宣告自己的身分,化解不必要的摩擦
– 講自己的作品,說自己的故事
– 不同的語言,不同的對待
– 顛覆人生
後記
书名简译 : 我把耳朵借给了画笔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