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價

不罵:汪培珽手記拾

原始價格:US$19.31。目前價格:US$16.80。

【作者: 汪培珽】
【出版社: 愛孩子愛自己】
【出版日期: 20201202】
【分類: 親子教養】
【類型: 紙本印刷】
【ISBN: 9789869896962】

貨號: 9789869896962 分類: 標籤:

Description

不罵:汪培珽手記拾

不罵,力量更大

姊姊十六歲弟弟十三歲,那年的故事

孩子做錯事,也不罵?

為什麼要用罵的?

好好說沒用啊!

所以罵就有用了嗎?

沒。

既然沒用,為什麼還是繼續罵?

因為上一代的身教,我們不知不覺中學了起來,鮮少有人會思考「有沒有用」的問題。

「如果孩子乖乖聽話,我也不想罵人啊。」

不——你想罵人。

你怎麼知道我想罵人?

因為你自己是被罵大的。想避開這個不好的循環,需要強烈的覺醒。

孩子長大的過程裡,隨時隨地都可能犯錯。

只要你的管教裡有「罵人」這個選項,你隨時隨地都有機會罵人。

尤其是對小孩子,你罵起來毫無「負擔」。

當父母不知道怎麼宣洩自己的情緒時,更容易拿管教當藉口,找小孩開刀。

姊姊弟弟小的時候,我不罵。

因為我知道小孩無力招架父母「發瘋、發狂、發神經」的情緒。

即使好好說道理時,我也會盡力維護孩子的自尊心。

你要做錯幾次都可以,只要你心裡想讓自己更好,我連處罰都免了。

罵人或是處罰,骨子裡對孩子說的是:我不相信你會更好。

因為我相信孩子會愈來愈好,所以我不罵,也不處罰。

當時,我並不知道「不罵人」的力量有多強大。直到孩子進入青少年。

連沒罵人習慣的我,都快要忍不住了,可見情況有多「嚴峻」。

如果小時候的壞算一分,到了青少年就變十分。

在做媽媽最困難的時期,我還是忍了下來。

等事過境遷,我對自己大呼一口氣說:還好我沒罵他。

如果時光能倒回,我好希望能更溫柔一點。

「為什麼你忍得住不罵孩子?」

因為——我的父母不罵我。

所以我的孩子,也不會罵他的孩子的孩子的孩子。

好的循環,從此無限延伸。

◆「我的孩子脾氣不好,動不動就生氣,你說不要打罵,我該如何管教?」

她要你先檢查的,不是孩子。

孩子天生的氣質不同,請不要隨便給孩子貼標籤、下定論。

很多父母對不到一歲的娃娃,也下這樣的結論。更恐怖的是,那很可能就決定了孩子未來的人格。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我們該展現的是同情心,不是厭惡感。

「你怎麼了?發生什麼事?我可以怎麼幫你的忙?」

即使當下無法幫忙,也要心平氣和的等孩子平靜下來再說。

而不是孩子生氣,你更生氣。

◆小孩做功課摸摸拉拉,摸到晚上十二點,

想知道她說了什麼重話嗎?

八點,我從客廳喊他,「弟弟,你要來做數學了嗎?」

八點半,他終於出現了。他先到廚房幫自己泡了一杯蜂蜜水,又烤了兩片土司,上面還各加了一片起司。

孩子,你是來野餐的,還是來用功的啊。等我們開始討論第一題數學時,已經九點了。

認真做事的時候,時間不是時間,再一抬頭,已經十一點半了,但我們還沒複習完第二天要考的東西。

我盡量不對孩子碎碎唸。這時候,我忍不住了:「你下一次可不可以早點開始!」

他是平時十點半上床的孩子。這時他的臉色反而好了,沒有半點不高興的樣子。

「媽媽,我肚子餓。」他說。

「我去煎蘿蔔糕,你繼續做。」姊姊這時從房間出來,說也要吃。她明天也是大考。

弟弟吃著,媽媽教著,看他疲累的神情,還有根本複習不完的進度,我很想忍耐,但實在忍不下來,

又說了一次:「你下一次可不可以早點開始!」

明天就要大考了,你負y減y等於負2y,這麼簡單的東西都不會,你放學還有時間看電影!

「弟弟,十二點半了,還有最後一個單元,你要不要先去睡,明天早點起來做?」

他說好。我說早一小時叫你好嗎?他說早一個半小時吧。

我說不需要,一個小時就夠了。

◆保護和監視,只有一線之隔。

她把那條線劃在哪?

檢查孩子的東西,我沒做過。小時候沒有翻過他們的書包、抽屜,長大後也沒檢查過手機或電腦。

青少年對隱私這件事,非常敏感,可能是他們這輩子最敏感的時期。

知道要保護自己的隱私,意味著孩子正在長大。

在摸索長大的過程中,卻被強迫公開不想公開的事……

大人要不要用同理心想想,自己也希望這樣被別人對待嗎?

父母要有警覺,這種監控什麼時候會結束?只要一開啟這樣的行為模式,就該擔心沒有結束的一天。

因為你想保護孩子的心,不會因為孩子的年齡而改變。

走到最後,親子關係不是成年的孩子委屈妥協,但私下怨聲載道,

就是全力反抗不歡而散,看到父母如鬼神而遠之。

◆你問,如何引導孩子不要這麼容易生氣?

她卻先反問,為何這麼害怕負面情緒,恨不得能除而快之。

當大人出現負面情緒時,最希望的是別人先接受自己。

孩子的問題也不在如何引導,而是──「你接不接受你的孩子?」

孩子的負面情緒最後愈演愈烈,很多都不是寵出來的,是「父母不接受」的結果。

◆看孩子不順眼時,不開口管教就是失職嗎?

她是怎麼說服自己盡力不批評的。

我正在猶豫這些話該不該說時,心裡卻突然竄出這念頭:

「他十二歲之前不是這個樣子的。他一向是個有禮貌的孩子。

人,不可能突然改變。現在一定是青春期的關係,既然是過渡期,我要多多體諒。」

我的頭轉向窗外。不多久,轉頭看他時,他已經睡著了。

◆當孩子問你為什麼要學數學時⋯⋯

她不用任何八股觀念搪塞孩子。

上學學的很多科目,將來可能一輩子都用不到,

但是,當你學它時,需要用頭腦去思考,不同的課目是不同的思考訓練⋯⋯

例如媽媽後來開始寫作,寫作也需要邏輯。

例如你現在喜歡畫漫畫,畫圖不光是技巧,你對事情的想法、你看的小說、你做數學時動到的腦筋,

都可能對你將來想做的事有幫助。

◆你認為外向比較吃香嗎?

偏偏你的孩子就是內向呢。

「你說話大聲一點。」

「你要看著別人的眼睛說話。」

「你說話這麼小聲,別人聽不到。」

這位媽媽輕聲細語。她既沒罵孩子,也沒貶損。

但她心裡恨鐵不成鋼的焦急,也有殺傷力。他的孩子一定知道,只是不會表達我受傷了。

一個從小聽多了這樣語言的孩子,你說,他會不會漸漸地將自己內向的個性,與「不好」劃上等號呢。

◆信任孩子,可能還被嫌棄嗎?

她的經驗談裡,潛藏著「窮養孩子」的背後哲理。

「為什麼你要給我五百元?然後也不管我錢用到哪裡去。

你知道嗎?我後來在學校買東西吃,他們說多少錢,是廣東話,我根本聽不懂,

然後我就隨便從皮夾抽一張出來,接下來找的錢,我也不知道是多少……」

我讓孩子自己發現,他對金錢的態度不對勁,然後自己往源頭找,就發現是媽媽太信任他的結果。

他不喜歡自己這樣的花錢態度,但是皮夾裡就是有花不完的錢……

◆有一天老了,你對孩子有什麼期望?

她只對自己有期望。

「老了,什麼都可以沒有,但一定要有養活自己的積蓄。

能花錢請人代勞的事,不要麻煩孩子。」

孩子能陪伴父母的時間有限,陪著我說說笑笑就好,

不有趣的事,不要找自己人,包括自己的孩子。

「如果我真的沒能力照顧自己,除了孩子也沒別人可以幫忙,怎麼辦?」

請相信:大大大多數的孩子,這時候都會心甘情願地幫助父母。

多數人都是良善的,願意幫助陌生人的都不在少數了,更何況是養大你的父母呢。

◆是做父母的最大難關,也是孩子的:青少年反抗期。

她用什麼心法渡過?

我與姊姊弟弟的親子關係,從十二歲開始,起了明顯變化。

不是不親密了,而是衝突的次數突然竄高。

有時也不是衝突。當原本以你為天為地的人,突然每天以「臭臉」面對你,

有多少父母可以忍住不罵人?我能過關有兩個原因:

第一, 我嚴格限制自己「罵人」。

姊弟倆被我狠罵的次數,兩個人,十幾年來,加一加不超過五次吧。

是他們太乖了嗎?想得美。

第二, 我相信孩子不是故意跟我作對,他們的反抗不是針對父母,而是自己。

既然我設定孩子會有「不聽媽媽話」的一天,當那天真的來臨時,我只差點沒說「歡迎光臨」。

书名简译 : 不骂:汪培珽手记拾

目前沒有評價。

搶先評價 “不罵:汪培珽手記拾”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