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颱風:在下一次巨災來臨前
◎首部揭開颱風生命史與臺灣土地相互交揉的故事
◎拉高理解颱風的視角,從全球氣候問題、科學發展、歷史以及對社經、文化的衝擊,進行跨領域的整合
◎颱風讓臺灣科研站上國際舞臺,讓防災科技躍進,也形塑人類對自然災害態度翻轉的契機
◎在下一次災害來臨前,建立應有的防災知識,提升整體防災能力!
記二○○九年莫拉克風災後的重建與防災故事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X春山 合作出版
臺灣的土地銘刻著颱風的記憶與試煉。颱風帶來了雨、災難,也影響了生態,島嶼上的人們至今還在為理解與應變颱風而努力。
當我們關心颱風假放不放、天氣預報準不準、泡麵要買多少……颱風其實早已在西北太平洋上經歷了一場場大氣與海洋碰撞、劇力萬鈞的盛大流體動力作用。數十萬朵雲簇中,只有幾十朵會長成結構完美的颱風。
本書以二○○九年八月八日造成重大災情的中度颱風莫拉克為核心,勾勒颱風的科學生命史與臺灣土地相互交揉的故事,颱風是大自然各種劇烈變化的集合產物,強大的風雨總是對一些地方帶來重複的災難,但巨災的出現,使理解颱風的尺度必須改變。
莫拉克在短短幾天就降下相當於臺灣一整年的降雨量,高雄小林村幾乎遭土石覆滅,臺灣受到影響的民眾超過九百萬,占總人口四○%。本書透過科研,解謎小林滅村之因,並以全球氣候變遷的尺度,剖析颱風的變化。
莫拉克是一扇科學之窗,打開颱風路徑與雨水、河流、地形、地質互相牽動糾纏的真相;莫拉克是一扇人性之窗,讓滿目瘡痍的受災村落在充滿撕裂與自我否定的過程中找回復振的文化力量,例如小林的大滿舞團、南迴的小米復耕;莫拉克更是一扇未來之窗,自它所展開的防災科技,成為我們深入瞭解國土環境的起點,例如大規模崩塌潛勢研究、LiDAR空載光達技術、都會區降雨雷達觀測網、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系統等。
本書最珍貴的是呈現第一線真實案例,除了重回十年災難現場,更記錄了前驅科學家如何「在颱風的茫茫黑夜裡點亮了天空的星光」,透過投落送、追風計畫讓臺灣站上國際與世界共享成果;災防人員如何為了讓城市雨量容受再多一公分,得要再花十年努力,讓土地與人回返森林水文,成為海綿城市。
颱風肯定會再來。但在下一次巨災來臨前,人類更該看清自然本質,一如小林村的「記得.八八」碑文寫著:讓我們記得對自然必須懷以謙卑,要讓山有山林,讓水行水路。同時,自身更必須試著與水、與山、與風互為承載,才能互為依託。
共同推薦
吳俊傑/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
李鎮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局長
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彭啟明/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
曹恕中/中央地質調查所所長
費立沅/中央地質調查所前環境與工程地質組組長
賴建信/經濟部水利署署長
序文 防災的演進 陳宏宇/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主任
‧前言 風暴前夕
CHAP01、颱風變臉!空中風雲史
1全球暖化與颱風轉型
2莫拉克是偶然還是必然?
CHAP02、海陸製造的自然蒸汽機
1形成颱風的機運
2颱風的結構、強度、移動
3在颱風消逝之前
4誰說颱風是颱風?談「颱風管理學」
5颱風與臺灣的十種糾纏方式
CHAP03、水與土地交纏捲起的巨變——災害為何接踵而來
1當莫拉克來到臺灣
2高雄山區:大規模崩塌與複合式災害的極致
3 西南沿海地區:水患與暴潮雙面夾擊
4 建物損害:知本溫泉區店家重創、高屏溪沿線橋梁全毀
5 颱風引起的次要「風」災:焚風、鹽風
CHAP04、回得去嗎?重建的故事與人
1高雄甲仙‧小林‧大滿舞團:傳統儀式把族人重新串起來
2嘉義阿里山‧鄒族來吉:縫合裂痕的母體召喚
3高雄六龜‧檨仔腳寶來人文協會:從土火水中找回力量的溫泉鄉
4南迴四鄉‧小米復耕:因莫拉克而重拾的傳統農耕智慧
5屏東林邊:適應變遷、惡地重生
CHAP05、先驅性的颱風研究與防災科研運用
1氣象預報的局限:怎樣才叫「準」
2颱風,我來了——吳俊傑的追風之旅
3臺灣無人機(aerosonde)探空任務的舵手——空中田野工作者林博雄
4揭開地形密碼:因莫拉克而啟動的LiDAR空載光達技術
5從災害觀測、預警到防災
CHAP06、機會或是命運:耐災生活的未來藍圖
1防災工程的保全與局限
2由海綿打造的吸水城市
3災防的實踐藍圖
书名简译 : 台风:在下一次巨灾来临前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