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深邃思想繫鏈的歷史跳躍:霍布斯、尼采到佛洛依德以及大眾的反叛
在《象徵交換與正負情愫交融──一項後現代現象的透析》一書中,葉啟政討論了布希亞對「需求的死亡」與「價值的死亡」的論斷。為了確立「後現代」現象的呈現以及與「現代性」的關鍵分離點,葉啟政回到西方社會思想的發展脈絡中,針對霍布斯、佛洛依德和尼采所提出的若干概念進行釐清。
霍布斯把人的本能慾望(特別是自我保全的本能)視為理解、經營社會的基礎,而為後來的西方社會思想奠下基石,並且為後來以資產階級做為代表「人民」的典範形式來背書。這開啟了後來以人的心理特徵作為理解、構作社會圖像、乃至化解社會問題的必要基礎。佛洛依德的「原慾說」就是此一認知傳統衍生的說法,它所針對的正是被高度理性化的資產階級所面對的心理困境,也就是「正負情愫交融」的狀態。
尼采挾持著酒神戴奧尼修斯的精神擁抱「正負情愫交融」的心理狀態,認為這是文明的動力,也是肯確人的存在意義的關鍵所在。
欲認識由西方所主導的人類當前文明的發展,就必須對霍布斯、佛洛依德和尼采三人的思想加以觀照。
自序
第一章 霍布斯的嗜慾說
第一節 議題的定位
第二節 巨靈「利維坦」圖像刻劃下之「國家」概念的意象
第三節 霍布斯之嗜慾論的簡單回顧
第四節 兩項基本的自然原則
第五節 強調自我保全做為人性特質對資產社會的意涵
參考文獻
第二章 解讀佛洛依德的原慾說
第一節 議題的提問焦點
第二節 佛洛依德之論述的思想背景
第三節 自然原則支配下以原慾本能為基礎的心靈結構–從霍布斯到佛洛依德
第四節 文化象徵的體現–「無意識」與其「意識化」
第五節 資產階級的興起與原慾壓抑的歷史親近關係
第六節 動物性與人文性的交接介面–回應霍布斯的基本問題
第七節 正反情愫交融情結的理性化,需要嗎?–代結語
參考文獻
第三章 進出尼采的思想──對當代文明的社會學意涵
第一節 尼采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命題
第二節 柏拉圖以降之西方「哲學-宗教」傳統的歷史質性–一神化的思維-認知架構
第三節 觀點論(perspectivism)與其衍生的社會學意涵
第四節 生成(becoming)的虛空緣成
第五節 永恆輪回的雙重意涵–正負情愫交融的存在條件
第六節 權能意志的得與用
第七節 孤獨、修養和超克人的形象
第八節 結語
參考文獻
第四章 「大眾」雲團的氤氳霧靄與液化的共同體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對「大眾」一概念之生成的簡扼回顧
第三節 大眾形態乃 具「受體」意涵之「均值人」的一種表徵典範
第四節 大眾傳播媒體做為形塑大眾形態之介體機制的政治經濟學意涵
第五節 只有公共意見,卻無倫理意涵的大眾
第六節 兩個有關對共同體(community)有所期待的論述
第七節 共同體化解得了大眾 氤氳霧靄雲團的「毒性」嗎?需要嗎?–代結語
參考文獻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