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新譯方苞文選
方苞是清代桐城派古文的創始人,他繼承明季歸有光之後,再次力圖另闢一條超乎於唐宋派、秦漢派爭論之上的古文寫作道路,主張以「義法」為核心,以《左傳》、《史記》和韓愈文章為典範,以雅潔為語言特色,藉此整合文學批評史上的秦漢派和唐宋派,使文章不再被簡約為某一斷代文學史上的古文,還原其為古往今來互相貫穿交通之古文的本色。為文簡潔有力,見事明透,擅長議論,善於說理,與歸有光同被譽為明清古文傳統的代表。本書選錄其論說、序跋、書信、傳記和遊記等各類文章一一六篇,詳為導讀、注譯和評析,帶領讀者領略方苞的文章造詣。
名人推薦
1.方苞是清代古文大家,桐城派古文的創始人。論文提倡「義法」主張:「義即《易》之所謂『言有物』(內容)也,法即《易》之所謂『言有序』(形式)也,義以為經 ,而法緯之,然後為成體之文。」提出「義理、考據、辭章」三者不可偏廢說,著名作品有《獄中雜記》、《左忠毅公軼事》等。
2.注譯者在「導讀」中詳述方苞的生平經歷,他的性格與堅持、思考與見解、對傳記文的重視與主張,以及對方苞文章的評價等,對認識方苞其人其文有很大的幫助。各類選文能顯出方苞作品的特色,是最適合現代讀者閱讀的選本。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自 序
導 讀
讀孟子 一
書史記十表後 五
書儒林傳後 一○
書蕭相國世家後 一四
書淮陰侯列傳後 一八
又書貨殖傳後 二三
書漢書霍光傳後 二七
書五代史安重誨傳後 三二
書韓退之平淮西碑後 三六
書柳文後 三九
書李習之盧坦傳後 四二
書歸震川文集後 四六
書孫文正傳後 四九
書盧象晉傳後 五三
書涇陽王僉事家傳後 五七
書潘允慎家傳後 六一
蜀漢後主論 六五
方正學論 六九
原 人 七三
原 過 七七
轅馬說 七九
禮記析疑序 八二
周官析疑序 八六
刪定荀子管子序 九○
孫徵君年譜序 九三
學案序 九七
畿輔名宦志序 一○二
儲禮執文稿序 一○六
王巽功詩說序 一一二
楊千木文稿序 一一七
喬紫淵詩序 一二○
古文約選序例(代) 一二六
冶古堂文集序 一三六
半舫齋古文序 一三九
李雨蒼時文序 一四二
與孫以寧書 一四五
與孫司寇書 一五○
與來學圃書 一五三
答申謙居書 一五六
答程夔州書 一六一
與陳密旃書 一六五
與吳見山書 一六九
與某公書 一七三
與萬季野先生書 一七八
與一統志館諸翰林書 一八二
與程若韓書 一八五
與謝雲墅書 一八八
與劉函三書 一九二
與王崑繩書 一九六
與呂宗華書 二○一
與熊藝成書 二○六
與某書 二一一
答顧震蒼 二一六
送王篛林南歸序 二二一
送劉函三序 二二四
贈魏方甸序 二二七
贈潘幼石序 二三一
送左未生南歸序 二三五
贈淳安方文輈序 二三八
贈李立侯序 二四三
送鍾勵暇寧親宿遷序 二四六
辛酉送鍾勵暇南歸序 二五○
送馮文子序 二五三
送宋潛虛南歸序 二五七
送稚學士蔚文出守西川序 二六一
孫徵君傳 二六三
白雲先生傳 二七○
高節婦傳 二七四
沛天上人傳 二七九
左忠毅公逸事 二八四
高陽孫文正公逸事 二八九
石齋黃公逸事 二九三
李剛主墓誌銘 二九六
杜蒼略先生墓誌銘 三○五
王生墓誌銘 三○九
沈編修墓誌銘 三一四
中議大夫知廣州府事張君墓誌銘 三一八
陳馭虛墓誌銘 三二五
鄭友白墓誌銘 三二九
劉篤甫墓誌銘 三三三
佘君墓誌銘 三三七
萬季野墓表 三四○
田間先生墓表 三四九
刑部右侍郎王公墓表 三五五
朱字綠墓表 三六二
王處士墓表 三六六
趙處士墓表 三六九
刁贈君墓表 三七四
杜茶村先生墓碣 三七九
張旺川墓表 三八四
贈朝議大夫李君墓表 三八八
阮以南哀辭 三九二
婢音哀辭 三九六
壬子七月示道希 三九八
先母行略 四○二
沈氏姑生壙銘 四○七
兄百川墓誌銘 四一○
弟椒塗墓誌銘 四一五
亡妻蔡氏哀辭 四一九
別建曾子祠記 四二五
重建陽明祠堂記 四二九
鹿忠節公祠堂記 四三六
修復雙峰書院記 四三九
將園記 四四四
遊豐臺記 四四八
遊潭柘記 四五一
再至浮山記 四五五
記尋大龍湫瀑布 四五九
題天姥寺壁 四六三
遊雁蕩記 四六七
封氏園觀古松記 四七○
重建潤州鶴林寺記 四七三
重修清涼寺記 四七八
聞見錄(令妻) 四八一
記姜西溟遺言 四八五
獄中雜記 四九一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