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舞蹈欣賞(二版)
Dance Appreciation
每個人都會跳舞,每個人都有舞蹈細胞,只是在成長過程中,肢體舞動的感覺常被限制甚至被遺忘了。為了不想讓您在生命中有所遺憾,也希望能與您分享「非語言」溝通的莫大樂趣,本書藉由不同專長作者的敘述,透過世界各地舞蹈的發展,讓您看看舞蹈人如何以肢體語彙來傳達意念、反映時代。此外,趁著本書再版的機會,不僅新增了近三十年來臺灣舞蹈發展的現況與趨勢,更以〈欣賞舞蹈的百種方法〉作為結尾,期許每位讀者都能經由一次次的探索與提問,逐步找出屬於自己的獨特觀賞角度,而每一種方法不只能找到許多發現的樂趣,更可能成為終身受用的利器。
目錄再版序
序 為什麼你應該懂一點舞蹈? 我們想怎樣幫助你?
第一章 人與舞蹈(張中煖 / 撰)
一、每個人都會跳舞嗎?
二、人創造出哪些類型的舞蹈?
三、舞蹈有哪些教化功能?
四、舞蹈可以培養哪些特殊人才?
五、舞蹈人在學校學習什麼課程?
六、人如何記錄舞蹈?
七、人如何與舞蹈建立親密關係?
八、人與舞蹈在歷史上是如何互動的?
第二章 芭蕾的產生 (吳素芬 / 撰)
一、芭蕾的誕生
二、早期芭蕾理論和技巧的發展
三、十九世紀芭蕾的發展
四、二十世紀芭蕾的趨勢
五、音樂對芭蕾的影響
第三章 現代舞的產生與演變 (林亞婷 / 撰)
一、現代舞產生的背景
二、美國現代舞的先驅
三、德國現代舞的同輩
四、美國現代舞的先鋒
五、非主流的第一代
六、第二代舞蹈家
七、結論
第四章 後現代舞蹈的產生與風貌 (古名伸 / 撰)
一、什麼是「後現代」?
二、什麼是「後現代舞蹈」?
三、後現代舞蹈產生的背景
四、後現代舞蹈的概念
五、康寧漢的創新觀念
六、傑德森教堂的行動
七、後現代發聲期的多元現象與影響
八、百家齊鳴的後現代舞蹈家
第五章 中國舞蹈發展的過程 (吳素君 / 撰)
一、「百獸率舞」「鳳凰來儀」看史前舞蹈
二、〈巫〉〈蜡〉〈雩〉〈儺〉談商、周祭儀舞蹈
三、「制禮作樂」看周代〈六代舞〉〈六小舞〉
四、「女樂」「楚舞」「樂府」「百戲」談春秋、戰國與漢代的專業表演
五、北魏〈飛天〉元代〈十六天魔舞〉看宗教舞蹈
六、〈十部樂〉〈坐部伎〉〈立部伎〉看唐代宮廷樂舞
七、〈健舞〉〈軟舞〉〈大曲〉〈歌舞戲〉簡介唐代的表演性舞蹈
八、「瓦子」「舞隊」談宋代民間舞蹈
九、「以歌舞演故事」談戲曲舞蹈
第六章 臺灣民間舞蹈 (林明美 / 撰)
一、何謂民俗舞蹈?和一般舞臺演出的專業舞蹈有何不同?
二、臺灣漢人的民俗舞蹈與戲曲關係如何?為什麼研究民俗舞蹈要從戲曲中著手?
三、臺灣的民間歌舞小戲究竟是戲劇還是舞蹈?
四、臺灣有哪些歌舞小戲?它們的內容及演出的情形如何?
五、臺灣原住民有哪些族群?每一族的舞蹈及其意義有無差異?
六、阿美族以豐年祭的歌舞著稱,他們的舞蹈有男女性別或長幼之分嗎?男子年齡組的舞蹈有何特色?
七、聽說雅美族是十分懼怕惡靈的族群,他們的舞蹈有何特色或禁忌?
八、泰雅族為何會有竹製口琴舞?臺灣其他原住民族群也有口琴舞嗎?
九、賽夏族為何舉行矮靈祭?矮靈祭的舞蹈有何特色?
第七章 臺灣當代舞蹈 (上)──1940-1990年代(盧健英/ 撰)
一、40年代——臺灣舞蹈史的啟蒙時期
二、50年代——沸揚的民族舞蹈主旋律
三、60年代——西方現代主義的捲襲
四、70年代——瑪莎.葛蘭姆與臺灣現代舞
五、80年代──多元化的舞蹈觀念引進
六、90年代──百花齊放,各家爭鳴
七、芭蕾舞在臺灣
八、以身體環球旅行─臺灣土風舞史
第八章 臺灣當代舞蹈 (下)──1990-2020年代(平珩/ 撰)
一、累積深化的獨特
二、舞蹈觸角的多元探索
三、大環境的推波助瀾
四、舞團消長留下的足跡
五、小結
第九章 中國當代舞蹈的發展──1930-1990年代 (孔和平、郭曉華 / 撰)
一、30、40年代──開端、萌芽時期
二、50、60年代──黃金歲月
三、文化大革命
四、76到90年代──再生、探索與挑戰
五、舞團的編制,舞者的招考、訓練和培養
六、民間舞是什麼?
七、古典舞是什麼?
八、秧歌的種類與內容
九、芭蕾舞在大陸
十、現代舞在大陸
第十章 亞洲舞蹈 (李婧慧 / 撰)
一、印度古典舞蹈
二、印尼的舞蹈
三、日本的舞蹈
第十一章 欣賞舞蹈的百種方法 (平珩 / 撰)
一、從歷史看見大環境的影響
二、從歷史打開對舞蹈的想像
三、自我歸納出欣賞的視角
四、「玩」出來的趣味
五、亞洲為軸心的美學
六、認識幕前幕後的專業
七、結語──欣賞舞蹈可以影響人生?
參考書目
索引
书名简译:舞蹈欣赏(二版)
There are no review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