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韻文學七講:吟詠性情.歌樂相得
Seven Lectures on Rhymed Literature: Expressing Emotions Through Verse and Song
本書所謂韻文,包括詩詞曲、戲曲以及俗文學中的韻文。
先言韻文學體類,因齊言與長短句體同時並存且互補,故分俗文與雅文二類舉例論述。其次討論腔調與歌樂的關係,並以著名的詩文佳句說明。復講論唱詞的十項元素,再論述曲牌結構及格律的變化。最後著重評論及鑑賞,舉詩詞曲名家名作分析。戲曲劇本以關漢卿、馬致遠、湯顯祖的代表作為例。
此書一冊在手,可理解二千年來韻文學的演進變化。又本書附錄的詩詞曲皆為作者所創作,實為歌樂相得的具體實踐。
目錄《韻文學七講》之緣起及其他洪國樑
自序
引言
第一講韻文學的體類 一
前言 一
一、齊言與長短句體並行互補 一
二、韻文學之俗語體類 三
號子 四
山歌 五
小調 八
詩讚 一六
曲牌 二四
聯曲 二六
三、韻文學之雅言體類 三一
先秦四言詩 三二
騷體 三二
東漢魏晉五言詩 三二
齊梁永明體五七言詩 三二
唐詩 三三
宋詞 三四
元曲 三五
明清傳奇 三五
明清南雜劇 三五
第二講韻文學之腔調與歌樂之關係 三七
前言 三七
一、探討「腔調」之步驟與方法 三八
二、南戲腔調簡述 四○
溫州腔 四○
海鹽腔 四一
餘姚腔 四一
弋陽腔 四二
崑山腔 四五
三、韻文學歌樂之相得益彰 四六
古今「歌樂」相關之重要論著 四七
著者對「歌樂關係」演進的看法 五二
四、韻文學「歌樂相得」之警句佳篇 五九
杜牧的〈清明〉 五九
王勃的〈滕王閣序〉 六一
〈延陵季子歌〉 六四
第三講韻文學唱詞之結構及其演進 六七
前言 六七
一、正字、正句結構之定型 七○
二、複詞之結構類型 七五
以字義為基礎構成的複詞有九種形式 七五
以字音為基礎構成的複詞有七種形式 七六
三、韻協之結構 八○
韻協之作用 八○
韻協之韻長、疏密與藏韻 八○
四、聲調之結構及其演進 八四
聲調之結構 八四
聲調結構律之演進 八五
五、句式中音節形式之單雙式 九七
六、句式中意義形式之語法結構 一○三
五言詩 一○三
七言詩 一○七
七、對偶、對聯、俳優體之語言作用 一一四
第四講論說戲曲曲牌之建構與格律之變化 一二一
前言 一二一
一、曲牌之建構 一二一
正字律、正句律 一二二
平仄聲調律 一二三
長短律與音節形式律 一二五
協韻律 一二六
對偶律 一二六
句中語法律 一二八
餘言:著者新編崑劇合規中律舉例 一三○
二、曲牌格律之變化 一三六
襯字 一三七
增字 一三九
增句與滾白、滾唱 一四○
夾白、減字、減句、犯調 一四二
又一體 一四四
三、曲譜與宮譜 一四六
第五講韻文學之評論 一五一
前言 一五一
一、韻文學評論鑑賞必備的修為 一五二
掌握作品背景 一五二
解讀詩題和小序 一五四
分析章法結構 一五六
二、對句式、複詞、對偶的掌握認知 一六三
音節形式 一六三
複詞之結構 一六六
複詞的聲調結構 一六六
意義形式 一六七
對偶概說 一七二
三、詩詞曲的比較 一八五
前賢對詩詞曲異同之看法 一八五
著者比較詩詞曲所見之異同 一九一
第六講韻文學之鑑賞 一九七
前言 一九七
一、唐詩之內容與詩體之風格 一九八
五絕諸家 一九八
七絕諸家 二○一
五律諸家 二一○
七律諸家 二一五
古樂府 二二○
二、一篇〈錦瑟〉解人難 二二一
〈錦瑟〉的章法布局 二二三
詞句典故的意涵 二二四
音節形式與意義形式 二二七
〈錦瑟〉詩的大意 二二八
聲情詞情相得益彰 二二九
三、晚唐五代詞開婉約、豪放之端緒 二三○
溫庭筠 二三一
韋莊 二三二
馮延巳 二三三
李煜 二三五
四、北宋、南宋名家之格調 二三七
晏殊、晏幾道 二三八
歐陽修 二三九
柳永 二四一
秦觀 二四三
周邦彥 二四四
蘇軾 二四五
朱敦儒 二四七
李清照 二四九
辛棄疾 二五一
姜夔 二五四
五、散曲的鑑賞 二五七
第七講戲曲劇本之評論與鑑賞 二六三
前言 二六三
一、關漢卿的生平及其雜劇述評 二六四
《救風塵》述評 二六九
《竇娥冤》述評 二七四
二、馬致遠的生平及其雜劇述評 二七九
《元曲選》壓卷之作:歷史劇《漢宮秋》 二八三
元代士子的心聲:文士劇《薦福碑》 二九○
解脫塵寰、逍遙物外的冥想:度脫劇《岳陽樓》等三種 二九九
三、《牡丹亭》「拗折天下人嗓子」評議 三○九
湯顯祖講究自然音律 三一三
諸家非議《牡丹亭》之道理 三一七
《牡丹亭》難於用崑山水磨調演唱 三三○
結論 三三五
附錄:吟詠性情‧歌樂相得
—詩詞曲歌唱跨界音樂會之曲目 三三七
後記:從學堂走進殿堂
—《韻文學七講》成書的點滴 三四六
书名简译:韵文学七讲:吟咏性情.歌乐相得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