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新版)
台灣後殖民文學史論的精闢論著!
戰後台灣文學史的發展,較諸日據時期還要複雜。這牽涉到戒嚴文化下所產生的族群與性別問題,也牽涉到外來強勢文化的干涉,如現代主義與張愛玲文學的議題。在本土論述日益趨於鞏固之際,文學史家如何重新評價這些猶待釐清的問題,正是本書的重要關切之一。
本書從後殖民立場出發,探討解嚴後台灣社會的性質究竟屬於後殖民或後現代,從而進一步觀察文學史書寫所面臨的關鍵思考。書中以葉石濤的文學史工程為例,追溯他的左翼史觀及其文化意義。對於頗具爭議的張愛玲文學,本書企圖釐清歷史遺留下來的癥結,並且為張愛玲在台灣文學史中尋找一個恰當位置。
作者提出後殖民立場與後結構的思考,來觀察戰後台灣文學多元而複雜的豐碩內容。其中對於解嚴後的女性書寫,尤為關注。書中並收入作者與陳映真的論戰文字,對台灣文學史的書寫策略與歷史解釋,頗多值得矚目的突破性見解。
自序:我的後殖民立場
苦惱的殖民地文學──《後殖民台灣》新序
第一輯 戰後文學史論
後現代或後殖民──戰後台灣文學史的一個解釋
葉石濤的台灣文學史觀之建構
張愛玲與台灣文學史的撰寫
歷史的歧見與回歸的歧路──鄉土文學的意義與反思
後戒嚴時期的後殖民文學──台灣作家的歷史記憶之再現(一九八七-一九九七)
挑戰大敍述──後戒嚴時期的女性文學與國家認同
女性自傳文學的重建與再現
台灣現代文學與五○年代自由主義傳統的關係──以《文學雜誌》為中心
余光中的現代主義精神──從《在冷戰的年代》到《與永恆拔河》
永恆的鄉愁──楊牧文學的花蓮精神
第二輯 史觀的討論
馬克思主義有那麼嚴重嗎?──回答陳映真的科學發明與知識創見
當台灣文學戴上馬克思面具──再答陳映真的科學發明與知識創見
有這種統派,誰還需要馬克思?──三答陳映真的科學發明與知識創見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