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吃海記
唯美水彩+經典博物畫,講述人與海的不解之緣,
直觀圖解海產與自然科普人文風俗,多維解鎖海洋文化,
從漁港、市井到廚房,邊吃邊長知識。
論說海鮮,難避它的出身、生活環境,它如何與漁人交手,
又如何被處置並端上餐桌——它與人交集的每個環節都醞釀文化。
豐饒的大海孕育了千百種人間況味,蜿蜒的海岸線上,靠海吃海的智慧代代相傳。自幼長於海邊、有60餘年吃海經驗的老饕朱家麟,以28種獨具風味的海產為代表,勾勒出一段活色生香的鮮味旅途。
籍貫台北、廈門成長,長期經營著《廈門晚報》「餐桌外的故事」專欄,朱家麟對南海海域常見海產科普了一番,並結合人文色彩的飲食文化,娓娓道來閩南人靠海吃海的故事:
從辨識海產到烹飪心法,從海洋博物到漁家生活,講述南海獨特的海洋生物從海洋到餐桌的故事;結合精采詳實的水彩畫、博物畫、古籍和實拍圖片,為「吃海」留下人類獨有的煙火氣息注腳。
書中附有畫家莊南燕為本書創作的水彩畫,還有從海內外搜羅而來的博物畫、古籍和實拍圖片,具有審美價值和趣味性。
\海洋博物裡的人文風俗/
●「花跳」:閩南最鍾愛的花跳,屬晉江人特有風俗,兒子要學走路了,父母便拿最善騰躍的花跳燉薑片來滋補,道理如廈門人用頑猛的蟳虎一樣。
●「大眼鯛」:東海熟見的大眼鯛有五、六種,例如短尾大眼鯛、長尾大眼鯛和金目大眼鯛,形體略有寬窄短長之異,面相皆大眼大嘴,下頜突出,嚴重的地包天,一雙巨圓怒眼死呆呆地盯人,樣子很滑稽。
\中外經典博物畫,直觀圖解海洋生物/
\即將失傳的菜場絕學,手把手魚市場淘寶/
●判斷魚的鮮度,最簡單的是看眼睛,新鮮大眼鯛,玻璃體清澈透明,能一直透視到眼底。失鮮了就會泛出白翳,白翳隨鮮度衰退變濃,直到變成「白內障」,眼窩隨之慢慢下陷。
●兩歲的打鐵婆,有成人手掌大小,三歲就重量過斤……,如果一網上來,盡是兩難貨色,漁民躊躇後,還是倒入艙內。上岸了,堆在石頭房子裡,用粗鹽覆蓋,過幾天,石板縫慢慢滲出汁液,那就是魚露原汁。
\海鮮大餐在家就能做/
●「虎鰻」:虎鰻的時法,通常是初段汆油、做煲。也可以切段,僅留肉皮相連,然後懷盤在陶缽裡。倒下紹興酒,讓入薑片,蔥段等一應調料,放到灶火上煲。
●「帶魚」:三條刀魚一盤端上桌,澆了料酒與香菇、筍片同蒸,銀鱗滲出滴滴油珠,魚身幾近透明,襯以青白蔥段,金黃薑絲,品項透人。
目錄自序
巴浪: 閩南語系公眾情人
菜蟳: 好味端在八九分
鯧: 我的魚之節烈觀
蟶子: 東北稱它小人仙
打鐵婆: 借大地之力自我批判的魚
大眼鯛: 入門級煮婦鑒鮮的放大鏡
帶魚: 你吃的究竟是什麼帶
鳳尾魚: 歷時經月的祈魚祭
䱋仔魚: 軟骨魚譜系概覽
海帶: 南移22個緯度的神奇物種
海鰻: 幸虧人血是酸的
海兔: 能光合作用的動物
紅鼓: 高調秀愛的大西洋石首魚
花蛤: 從鴨綠江到北侖河口的廉價美味
花跳: 灘塗上的瀟灑公子
黃翅: 最常見的變性名魚
鰳魚: 美人緣何歎遲暮
龍頭魚: 被盜走的狀元帽
鰻仔: 漫長悲壯的世代交替之旅
牡蠣: 我的鄉愁是一盤蚵仔煎
虎鰻: 洋海大盜蔡牽的藏寶故事
沙蠶: 婚舞,海中的曼珠沙華
烏賊: 冤案是這樣鑄成的
江珧: 大饕李漁入閩之恨事
加網仔: 東西方烹調哲學之異
狗鯊: 「抗癌魚」神話至今不衰
虫仔:閩粵庶民的透心之愛
魬仔: 人類貧乏的味覺概念
後記
书名简译:吃海记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