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ale!

「湯液經法圖」講記②:還原中藥的五行屬性

Original price was: US$44.35.Current price is: US$39.91.

【作者: 金銳】
【出版社: 如果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7-07】
【分類: 醫療保健 | 中醫醫學】
【裝訂: 平裝】
【印刷: 單色印刷】
【ISBN: 9786267498965】

SKU: 9786267498965 Category:

Description

「湯液經法圖」講記②:還原中藥的五行屬性

「湯液經法圖」實戰手冊,直擊中醫核心——「藥性為何這樣定」
翻開本書,你將看懂張仲景、孫思邈的用藥思路,掌握真正的中醫密碼!

  為什麼「五行」是中醫養生的核心?失傳千年的藥方邏輯,終於重現!
  《湯液經法圖講記》系列以解密失傳的「湯液經法圖」為核心,揭開中醫組方的奧祕。
  在第二冊《還原中藥的五行屬性》中,作者更深入解析中藥如何對應木、火、土、金、水五行,
  並透過古籍考證與臨床驗證,還原被後世誤解或遺忘的藥性真相。

  ■五行屬性決定藥效方向
  為什麼有人吃黃連降火,有人卻越吃越寒?為什麼「補氣」的黃芪,對某些人反而造成腹脹?
  本書還原真正的五行藥性,讓你避開「藥不對證」的陷阱,精準選擇適合的藥物。
  本書上篇構建還原中藥五行屬性的方法學,
  下篇緊扣臨床功效,解讀150味常用中藥材的五行屬性與主導藥味,
  為「湯液經法圖」的臨床實踐提供支援。

  ■本書三大特色,顛覆你對中藥的認知
  ․破解五行藥性之謎
  黃連屬火還是屬水?桂枝為何是「木中木」?大黃是苦味藥還是鹹味藥?
  本書以《湯液經法圖》原始架構,結合《神農本草經》、《傷寒論》等經典,
  思考明清以來對藥性的誤解,還原真正的五行歸屬邏輯。
  
  ․圖表對照 × 藥性演變分析,回歸經典,精準用藥
  深度解析「五行—藥味—臟腑」關係,並透過分析藥性演變,
  讓現代人理解「為何古人這樣用藥」,提升臨床參考價值,
  從邏輯出發,新入門者也能上手,中醫愛好者更能進階突破。

  ․古方現代用,養生更精準
  五行不僅是抽象理論,更是用藥的「導航地圖」。
  本書教你如何根據體質(肝心脾肺腎失衡)選擇對應藥物,
  避開「吃錯藥反傷身」的陷阱,讓千年智慧落地現代生活。

  ■誰適合讀這本書?
  •中醫初學者:厭倦碎片化知識?本書系統化解析五行用藥的原理,打下扎實基礎,不用死記硬背。
  •中醫進階者:破解歷代藥性爭議,還原最接近仲景時代的用藥邏輯,適合想深入中醫理論的讀者。
  •養生實踐者:想自配茶飲、藥膳卻怕搞錯藥效方向?五行屬性就是你的安全指南。
  •專業醫師/藥師:挖掘《輔行訣》失傳邏輯,提升辨證與組方精準度。目錄推薦序一/金世明(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五運六氣專業委員會副會長)
推薦序二/張冰(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岐黃學者)
推薦序三/張明銳(內蒙古醫科大學中醫學院醫史文獻學教研室)
推薦序四/楊扶德(甘肅中醫藥大學教授,甘肅省首屆「飛天學者」特聘教授)
編輯前言

【上篇  總論】
第一講 什麼是中藥的五行屬性?
第二講 為什麼要還原中藥的五行屬性?
第三講 中藥的五行屬性囊括了四氣、五味、歸經和升降浮沉的全部內涵
第四講 對於中藥性效傳承演變可能路徑的歷史復盤
第五講 中藥的外在表現(形色氣味)易改,內在本質(五行屬性)難移
第六講 怎樣還原中藥的五行屬性和主導藥味?
第七講 五行互含和複合藥味
第八講 「木中水」還是「水中木」?
第九講 五行生剋與五味配伍轉化
第十講 求同存異,把中藥五行屬性做成持續改進的知識體系

【下篇 各論】
․味辛皆屬木者三十四

第十一講 五行屬木中藥的代表,是發汗溫經助陽的桂枝(木中木)
第十二講 肉桂(木中木)與桂枝(木中木)的相同與不同
第十三講 長於散肺的辛味藥麻黃(木中木)
第十四講 長於瀉脾的辛味藥生薑和乾薑(木中木)
第十五講 行氣止痛的辛溫藥木香、香附、沉香和吳茱萸,是木中木
第十六講 化濕止吐瀉的辛溫藥廣藿香、砂仁和豆蔻,可能也都是木中木
第十七講 辛夷和細辛,藥如其名(木中木)
第十八講 入血活血的當歸和川芎,都是辛鹹兼有(木中火)
第十九講 溫燥祛痰散結的半夏和天南星(木中火),可能也是辛鹹兼有
第二十講 辛鹹兼有的麝香和蟾酥,是溫開的代表藥(木中火)
第二十一講 醋製柴胡,是為了保留其辛酸之味(木中金)
第二十二講 解肌生津的葛根,可能是木中金
第二十三講 陳皮辛多酸少,青皮酸多辛少(木中金)
第二十四講 附子(木中水)才是真正的肝腎同補
第二十五講 補腎陽的巴戟天、淫羊藿和續斷(木中水)
第二十六講 桔梗、羌活和獨活,展示了不同的辛苦兼有(木中水)
第二十七講 辛苦兼有的冰片和石菖蒲,是涼開的代表藥(木中水)
․味鹹皆屬火者二十八
第二十八講 五行屬火的鹿與五味鹹辛的鹿茸(火中木)
第二十九講 鹹辛除滯,說的就是萊菔子和厚朴(火中木)
第三十講 鹹溫的旋覆花(火中火),正是五行屬火的代表中藥
第三十一講 既熱又毒的巴豆和牽牛子,也可以算火中火的代表藥
第三十二講 土鱉蟲、水蛭、虻蟲和斑蝥這四個蟲類藥,也是火中火
第三十三講 鎮驚散瘀利尿的琥珀,也是火中火
第三十四講 海藻、昆布治療癭瘤瘰癧,就是鹹味補心又瀉肺的表現(火中火)
第三十五講 火麻仁,必須屬火(火中土)
第三十六講 紫菀和款冬花,為什麼都要蜜製?(火中土)
第三十七講 火中土澤瀉,我們試著理解它
第三十八講 止痙散結的全蠍和蜈蚣,有鹹有酸(火中金)
第三十九講 重鎮安神的朱砂和磁石,也是有鹹有酸(火中金)
第四十講 鹹味補血,酸味滋陰,阿膠就是鹹酸兼有(火中金)
第四十一講 大黃,應該是鹹苦兼有的代表藥(火中水)
第四十二講 治療熱結便祕的芒硝與蘆薈,也是鹹苦兼有(火中水)
第四十三講 海浮石、海蛤殼和黃藥子,可能並不寒涼(火中水)
․味甘皆屬土者二十六
第四十四講 正是甘辛兼有的黃芪(土中木),擔負起補中益氣湯的重任
第四十五講 補心脾的龍眼肉和大棗,就是土中火
第四十六講 人參,到底是不是土中土?(土中火)
第四十七講 長於補脾的甘味藥黨參和太子參(土中土)
第四十八講 長於瀉腎的甘味藥茯苓和豬苓(土中土)
第四十九講 長於緩肝的甘味藥天麻和甘草(土中土)
第五十講 漂洋過海的西洋參,甘中有酸(土中金)
第五十一講 為什麼蜂蜜和飴糖能解烏頭的毒性?(土中金)
第五十二講 補脾止瀉固精的山藥,可能是甘酸兼有(土中金)
第五十三講 可以代糧的黃精,也是甘酸兼有(土中金)
第五十四講 去肺中水氣的桑白皮,就是甘酸除逆(土中金)
第五十五講 利水清熱的薏苡仁、冬瓜皮、赤小豆、通草、車前子和滑石
第五十六講 睡蓮科的蓮子和芡實,展示了另一種甘苦兼有(土中水)
第五十七講 白朮是土中水,還是水中土?
․味酸皆屬金者三十一
第五十八講 白虎湯的君藥石膏,應該是酸味藥(金中木)
第五十九講 除煩解表的淡豆豉,可定為酸辛兼有的金中木
第六十講 桑菊飲治療的就是燥熱感冒(金中木)
第六十一講 金中木枳實,到底酸在哪?
第六十二講 知母為什麼要用鹽水炙?(金中火)
第六十三講 無論有形無形之痰,都是貝母所治(金中火)
第六十四講 龍骨和牡蠣,把酸鹹兼有發揮到了極致(金中火)
第六十五講 消食的山楂、神曲和雞內金,為什麼會有酸味?(金中木,金中火)
第六十六講 羚羊角不是鹹為主,鉤藤也不是甘為主(金中火,金中土)
第六十七講 百合科的麥冬、天冬和百合,都是酸味藥(金中金)
第六十八講 貝殼類的石決明、珍珠母和紫貝齒,也是酸味藥(金中金)
第六十九講 果實類的訶子、青果和金櫻子,還是酸味藥(金中金)
第七十講 五味子,到底以哪個藥味為主?(金中金)
第七十一講 烏梅丸組方中,其實可以加罌粟殼和石榴皮(金中金)
第七十二講 酸棗仁,也是典型的酸味藥(金中金)
第七十三講 赤芍變白芍,就是鹹苦化酸(水中金,金中金)
․味苦皆屬水者三十一
第七十四講 苦辛兼有的金銀花、薄荷和牛蒡子(水中木)
第七十五講 青蒿、紫草、茵陳,又是另外的苦辛兼有(水中木)
第七十六講 薤白的苦辛與瓜蔞的甘酸(水中木,土中金)
第七十七講 安宮牛黃丸的君藥真的是牛黃(水中木)
第七十八講 苦杏仁和桃仁,是什麼藥味?(水中火,木中火)
第七十九講 滋陰軟堅的龜甲和鱉甲,是典型的苦鹹中藥(水中火)
第八十講 地龍和牡丹皮,代表了不同的苦鹹兼有(水中火)
第八十一講 止血不留瘀的三七,該是什麼藥味?(水中火)
第八十二講 半邊蓮與半枝蓮,白茅根與小薊,可能都是水中土
第八十三講 苦酸兼有的地榆與槐角,收斂止血的地榆槐角丸(水中金)
第八十四講 以色定味的代表,就是青黛(水中金)
第八十五講 玄參與地黃,誰才是水中水的代表藥?
第八十六講 熟地黃,改變的是寒熱,不變的是藥味(水中水)
第八十七講 黃芩、黃連與黃柏的苦味相同,側重不同(水中水)
第八十八講 清熱涼血的板藍根,貫眾和水牛角(水中水)
书名简译:「汤液经法图」讲记②:还原中药的五行属性

There are no reviews yet.

Be the first to review “「湯液經法圖」講記②:還原中藥的五行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