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大腦睡了沒?解決情緒焦慮,做好人際及家庭處理
◎每個人都可以輕鬆進入的精神科普書,讓你從此睡得著,精神好。
◎簡單好懂的譬喻,經常發生的個案,幽默生動的文筆,讓人秒懂焦慮與失眠。
◎三強聯手,篇篇精彩;劉貞柏醫師親繪彩色插畫,可愛精美,令人愛不釋手。
跳脫乏味無趣的衛教知識說明,
利用生活中各種熟悉的場景
引導讀者練習察覺自己的情緒脈絡,
並透過各種詼諧又一針見血的提問突破盲點,
讓身處不同生命階段與生活環境的讀者,
都能在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焦慮失眠確實令人不適,
但我們不妨將它看作是大腦給我們的提醒
——提示我們需要改變、需要喘息,
需要從習以為常、日復一日的生活裡做出調整,
重新建立起正確的系統,學會接納自己、
欣賞自己、認可自己。
認識大腦與情緒、認識焦慮的來源與釋放、
解除工作與社交焦慮、調整情緒維護美滿家庭,
也許我們無法透過分析讓這些焦慮跟壓力完全消失,
但卻可以增加心靈潛意識對這些失眠焦慮的抵抗力!
重磅推薦
蔡佩蓁 臺安醫院心身醫學暨精神科醫師
鄭映芝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新竹醫院身心科醫師目錄推薦序一:每個人都可以輕鬆進入的精神科普書/臺安醫院心身醫學暨精神科醫師 蔡佩蓁
推薦序二:從錯誤的認知中重新跟自己相處/中國醫藥大學附設新竹醫院身心科醫師 鄭映芝
林佩芸序:當精神科遇到法律
謝季玲醫師序:自我洞察、關係處理,才能跳脫情緒惡性循環
劉貞柏醫師序:改善失眠第四部曲──大腦睡了沒?
PART 1
認識你的大腦與情緒
1.1 失眠焦慮動不動跑醫院,怪我囉?!
「健康」不僅指生理機能,心靈健康便經常被忽略,身心都健康,才有美滿人生。
1.2 睡好,睡滿,讓大腦深層睡眠並不難
告訴你什麼是快樂食物、憂鬱食物,還有快速入眠小撇步!
1.3 大腦忘了找零錢:大腦記憶與投射心理
雙方之所以堅持己見,通常不是由於惡意,而是選擇「相信自己的記憶」。
1.4 失眠焦躁,情緒變差怎麼辦?牢記「PEACE」就OK
人一定會有情緒起伏,有時歡喜有時憂,先不要否定負面情緒,與它共存,效果更好。
1.5 遇到不會寫的題目,是動更多腦筋還是換下一題?
不要只是想像壞結果或拘泥在一個點上,要全面思考。面對問題,大腦便會激發更多潛能!
1.6 大腦情緒標籤,關係到記憶力
大腦越認為重要的事情,會記得越清楚,而大腦認為重要的事,通常伴隨著情緒,情緒越強烈,越「銘心刻骨」。
PART 2
認識焦慮與釋放焦慮
2.1 焦慮到睡不著,原來是大腦杏仁核太活躍
焦慮不只是情緒問題,跟大腦也有關係密切,所以不要一直以為自己精神有病。
2.2 擔心到徹夜難眠,我好像生病了?
生病會感到不舒服,但過度擔心自己生病的心理也會造成不舒服。
2.3 半夜爬起來整理雜物,心靈缺口誰來補?
心裡破了一個洞,想要堆放好多東西將它填起來,可以嗎?
2.4 成家立業焦慮:三十而立,還是三十危機?
不管成家立業還是躺平耍廢,都要先放下對現實和未來的焦慮,這樣才能看得清楚。
2.5 我失眠了嗎?常常睡不好就要吃安眠藥嗎?
失眠患者大多數有顯而易見的睡眠習慣問題,也許吃藥並非第一選項。
2.6 我得了憂鬱症?不要把這個標籤貼在身上!
有些事情你一定會難過,甚至很難過,但那不一定就是憂鬱症。
2.7 放假焦慮:假日也失眠!你假日過得如何?
我們連觀看影片也都已經習慣使用倍速播放,這樣好嗎?
2.8 午夜夢迴,你愛的究竟是誰?
為何一味討好,卻總是得不到別人的愛?你全然忘了自己,別人也不會在意你。
2.9 拖延焦慮:新垣結衣的心靈武器
如果最終能完成任務,那拖延只是過程轉個彎,但如果變成逃避,那就不太好了。
2.10 慣性焦慮:是關心,還是濫好人?
我們的焦慮可能來自過度關心,而過度關心又來自過度期待自己是個好人!
2.11 量身訂做的舒壓法:用討論代替建議
當別人傾訴煩惱時,不要急著建議怎麼做,而是逐步討論出對方認為可行的方案。
2.12 心靈救難包:緊急時只會「呼吸—吐氣」還不夠
如常有焦慮症狀,可以把醫師開的藥物準備好隨身攜帶,才不會措手不及。
2.13 心情安全地帶:每天五分鐘,創造自己專屬的空間
是任務真的放不下,還是自己放不下?不要把自己一直囚禁在心牢裡!
2.14 生活比症狀重要:不管有沒有病,最後都要回歸生活
你應該思考如何好好過生活,而不是拘泥到底有沒有病、嚴不嚴重、會不會死掉?
2.15 別人的憂鬱不是你的責任
我們不是醫生,沒有治療別人的能力和責任,更不是神,不要攬起來自己痛!
2.16 用科技儀器改善大腦磁場?心病終究還要心藥醫
精神症狀是生理心理兩項問題,無法只用科技治癒,也需要充分的心理輔導。
PART 3
不要抱著焦慮工作與社交
3.1 職業倦怠:遲到睡過頭你累了嗎?
上班上到懷疑人生,是抗壓性太差,還是身心已經高度彈性疲乏了?
3.2 我是工作狂嗎?熱愛工作但成癮了
「工作成癮」大多有其內在的心理因素或價值觀偏差,這才是更需要探討的。
3.3 哪些人是工作狂危險族群,你是嗎?
並不是危險族群才會有工作狂現象,但如果你是危險族群,就要特別提防了!
3.4 用工作和馬斯洛三角形自我認同
如果無法自我認同,人生就會像飄盪在汪洋裡的一葉扁舟,隨時都會覆滅。
3.5 我不幹了!先別急,可以先這樣減緩辭職焦慮
不管是在辦公室擺爛的「被動辭職」或真的給老闆炒魷魚,你都應先好好想一想。
3.6 從學霸到霸道總裁?高階專業者的障礙與挑戰
念台大時考試一百分好棒棒,但進入職場後考核變成沒有試題的考卷!
3.7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糾紛焦慮無解嗎?
糾紛往往源於立場不同,論述的道理也不同,大家都認為自己才是對的。
3.8 情緒界限:好的陪伴必須拿捏彼我分寸
釐清界限不是不夠朋友,而是你不該逾越自己的能力,也不該逾越他人的領域。
3.9 學習同理心,才能有效幫助他人情緒
友人悲傷,有同理心的陪伴才能讓對方感到有被安慰到,這是可以學習的。
PART 4
調整情緒,家庭更美滿
4.1 靈魂伴侶哪裡找?經營親密關係也很重要
為什麼後來都不對了?一開始就沒找到對的人,之後也沒有悉心維護!
4.2 好的對象,應該是那些會讓你更好的人
你若能讓對方更好、更愛自己,你們的感情就會越親密!
4.3 吊橋效應?有些情境讓你愛上不對的人
越是身心恐懼的狀態下,越會認為身邊的人具有保護力,甚至誤以為自己愛上對方。
4.4 破窗效應!雙方裂痕為何越裂越大?
感情就像窗戶,有時打開,有時關上,最重要的是,破了就要趕快補好。
4.5 夫妻都有不被了解的失落與委屈
老婆把老公的珍藏品丟棄是很可議,但身為枕邊人,為何她一點都不了解老公?
4.6 伴侶展開對話三原則:溝通有技巧,感情更美好
伴侶爭吵往往是發生差異時,自己的焦慮或埋怨不經思索地就發洩出來。
4.7 夫妻相處之道不是在戰勝或駕馭對方
心理治療師是賽跑教練,不是跆拳道教練,重點是放在自己而非對方身上。
4.8 家庭暴力當下與後續如何處置?
家庭暴力發生的當下首要在保護自己,後續則須注意心理的重建。
4.9 再談家庭暴力:為何受暴者無法走出困境
警政統計通報:2020年警察機關受理家庭暴力案8.9萬件,平均每天243件!
4.10 主婦需要被同理對待!是妻子又是媳婦的老媽子
主婦的地位比外傭還不如,凡事包辦,沒有假日,還要二十四小時伺候!
4.11 產後憂鬱:迎來新生兒我卻好憂慮
母性雖然是與生俱來的,但並不因此意味,照護嬰幼兒就是媽咪一個人的工作。
4.12 你乖一點,我就會高興!但錯眞的在對方嗎?
模糊的心理界限,形成錯誤的互動模式,最後變成情緒勒索!
4.13 孩子老是拖延怎麼辦?他的快樂不現實!
人類天生的設定是「快樂原則」,需用「愛」轉換為「現實原則」,才能獨立面對環境。
4.14 孩子拒學,要先釐淸他的情緒障礙
孩子拒絕去學校,就是偷懶或開始要變壞嗎?沒有其他原因嗎?
书名简译:大脑睡了没? 解决情绪焦虑,做好人际及家庭处理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