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智慧型手機養大的孩子: 200名托兒所至國高中教師現場直擊:手機陪伴長大的孩子,已經或即將成為怎樣的大人?家長、企業主管必讀。
ルポ スマホ育児が子どもを壊す
◎大聲惹事的孩子變少,取代的是不爽就直接走出教室的「沉靜鬧事」。
◎只會玩電動,不知道怎麼跟「真人」玩。扮家家酒遊戲正在消失。
◎放學後不在路上逗留,馬上回家。因為……。
◎沒有夢想,只想當打工仔。「反正住家裡不花錢,打工就能過日子。」
作者石井光太為日本紀實作家,長期關注文化、歷史及社會現象,
同時也創作童書、紀錄與孩子有關的教育與生活樣態。
這幾年來,他經常聽到父母沮喪的表示自己越來越不懂孩子。
企業也傳出同樣心聲:越來越不懂現在的社會新鮮人在想什麼。
他發現,大人就算知道網路或AI的存在,但對於這群
「被智慧型手機養大的孩子」的人格是如何發展,了解卻是微乎其微。
作者因此針對托兒所到大學、超過200名教育第一線人士,進行訪談和調查。
讓大家了解,這群已步入或即將入社會的數位原住民(他們一出生就有網路),
是怎麼變成現在的模樣,即將成為怎樣的大人?
◎只有糖果變甜,鞭子逐漸消失
.放學後不在路上逗留,馬上回家。只因同學約在線上遊戲集合。
.體育課運動量日減,骨折率提高,因為不能準確判斷球速和距離,常被球打到。
.事事吹捧子女的父母越來越多,讓孩子養成誇我症候群,不被誇就翻臉。
.因為拒學,請假理由越來越荒唐。想躲到保健室?人數多到得先預約。
◎同班好幾年,卻不記得同學的名字
過去,學校是交友的地方,如今在網路上更容易找興趣相投的朋友,
一個高中生平均擁有9個社群帳號:食友、深友、新友、網友……
老師想幫全班辦畢業派對,同學反應卻是「沒意義」、「浪費時間」、「無話可說」。
◎沒有夢想,只想當打工仔
二十多歲男性中,有七成沒有情人,四成沒有戀愛經驗,
很多高中生甚至把動漫角色當愛人。理由是?你絕對想不到。
高學歷不再是目標:成績能上哪就去哪;要是報考卻落榜,報名費就白花了;
「我只想去離家近的學校。」、「反正住家裡不花錢,打工就過得去」;
為什麼不努力一點?高中生會說:
「我的天生規格只有這樣,追求夢想沒意義。」
超過200名托兒所至國高中教師,教育現場直擊,
這群隨時都能待在網路上的孩子,跟你我有什麼不同?
家長該怎麼面對、主管該怎麼調整相處方式?
日本紀實作家,帶你認識這些智慧型手機養大的孩子。
好評推薦
利眾公關集團董事長、政大廣告系兼任教授/嚴曉翠
虎尾科大語言中心教授、「文科教授跨域國文學習筆記」粉專版主/王文仁
「我的『思』房筆記——教學、閱讀、Fun」粉專版主/蔡思怡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教授/張鑑如
親職教育講師/魏瑋志(澤爸)
目錄各大親職專家、資深教育人士聯合推薦
推薦序一 Z世代及他們的孩子將是國安議題,誰可以無關?/嚴曉翠
推薦序二 「AI原住民」來了!我們準備好了嗎?/王文仁
推薦序三 被智慧型手機綁架的人生/蔡思怡
前言 坐在傳統教室的新人類
第一章 只會玩電動、不會真的玩
1 不知道怎麼跟真人玩
2 對真實事物的感受很遲鈍
3 老師也是數位原住民
4 腰腿不好,不會爬不會吞
5 搖籃曲是手機唱的,爸媽呢?
6 扮家家酒遊戲正在消失
7 數位父母比數位孩子更焦慮
8 斯巴達式玩耍訓練
第二章 只有糖果變甜,鞭子逐漸消失
1 下課後,繼續約在線上遊戲集合
2 運動量減少,骨折率卻提高
3 誇我症候群
4 學生變少,校園暴力反增
5 優越感大戰
6 八成小學生都報考私立國中
7 請假理由越來越荒唐
第三章 同班好幾年,不記得同學的名字
1 怕被網路圍剿,交友異常謹慎
2 請不要在大家面前稱讚我
3 疫情後遺症
4 只跟懂我的人打交道
5 朋友細分化
6 霸凌持續擴大
7 只因蒜皮小事就絕交
第四章 沒有夢想,只想當打工仔
1 我的能力只有這樣
2 平均擁有9個社群帳號
3 網路上聊幾次,就交往了
4 談戀愛也講究性價比
5 50%高中生網路成癮
6 風行日本的函授高中
7 人人都該讀大學?
後記 這些新人類,也即將成為大人
參考文獻
书名简译:智能型手机养大的孩子: 200名托儿所至国高中教师现场直击:手机陪伴长大的孩子,已经或即将成为怎样的大人?家长、企业主管必读。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