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為了一首歌和一百首歌:我的六四證詞
德國書業和平獎得主廖亦武最具代表性的經典作品
通過描述這些以及更多的故事細節,展示了中國獨裁政權的無情和殘暴。該書具有我們耳熟能詳的紀實名著的細緻入微,可語言卻充滿了詩意,令我無言以對。——赫塔·穆勒(Herta Müller),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By the Book》,2016年7月14日,《紐約時報》
一個異國他鄉的「持不同政見者」,他的聲音,終於在全世界都能聽到,可唯獨在最需要聽到的地方,聽不到。——伊恩·布魯瑪(Ian Buruma),巴德學院教授,職業文學評論家,見《心靈牢房:一位中國詩人的監禁回憶錄》,纽约客 2013 年 7 月 1 日
1995年10月10日,公安局特工突襲我在四川省成都市白果林小區中新路21號的住所,搜繳了已近尾聲的此書手稿,並宣佈對我「監視居住」20天,我不得不重寫,絞盡腦汁。
1996年6月6日,公安局特工再次突襲同一住所,搜缴了此書第二稿,並強制傳訊我到當地派出所受審二十四小時。我不得不再次重寫,終於在1997年歲末完成第三稿,總計耗時三年零九個月。接著謄寫整理,將第三次原始手稿變成正式書稿,並拷貝若干份,多處存放。
2003年9月23日,由於法國攝影師高磊專程來成都拜訪,我破例將第三次原始手稿從藏匿地點取回,在城郊的黃忠小區家中供其拍攝。不料走漏風聲,被公安局特工上門收繳。
而在之前很久的1990年3月16日至19日,由於此書所追憶的案件,國家安全局特工三次查抄我在涪陵和重慶的住所,搜繳了我在1980年代創作的全部手稿,約150萬字;之前不久的1998年9月、1999年2月、2002年12月,特工們又先後在北京、江油、成都突擊搜查並拘禁我,奪走《中國底層訪談錄》、《中國冤案錄》及各類原稿約150萬字。
每次大禍臨頭,我都懷著索爾仁尼琴在《古拉格群島》被蘇聯克格勃抄去時的同樣想法:立即發表!
但是,時代變了,我祗能像隻老鼠,多掘洞穴,把劫後餘生的文字藏得更深更遠……
此書曾有過的書名
為了一首歌和一百首歌—來自中國監獄的見證人報告,2011,德譯;
六四,我的證詞—從先鋒派詩人到底層政治犯,2011;台灣首版;
為了一首歌和一百首歌—一個中國詩人的地獄之旅,2013;英譯;
黑暗帝國,2013,法譯。
目錄卷首語
此書曾有過的書名
導讀:冥空中的讀者飛飛 /胡平
引 言—時過境遷
第一部—東窗事發
1. 飛飛
2. 為逃避而上床
3.「上路再說」,這是一個時代的口頭禪
4. 小山城的大革命
5. 在這場史無前例的屠殺中祗有狗崽子能夠倖存
6. 戴邁河的危險旅程
7. 刺刀叢中的舞會
8. 天安門屠殺後首次回老家
9. 在停屍房隔壁約會
10. 遭遇情敵
11. 避風港
12. 安魂
13. 床前明月光
14. 準備開機
15. 有朋自遠方來
16.《周易》顯示的兇兆
17. 拍戲
18. 落網前夜
第二部—在收審所
19. 大抓捕
20. 入獄. 剃頭. 搜身
21. 囚犯等級制度
22. 松山菜譜
23. 初審
24. 獄吏的手腕
25. 車輪戰術
26. 密謀越獄
27. 政治運動
28. 性生活
29. 戲子
30. 寫作就是制造罪證
31. 熟悉的人一個接一個消失
32. 賭王
第三部—在看守所
33. 初見活死人
34. 夜班和預審
35. 劉死人上路了
36. 藍死人也上路了
37. 撓癢
38. 追憶似水年華
39. 罪與罰
40. 轉房
41. 等死
42. 幹活兒
43. 小黑鬼上路了
44. 陳死人上了路又回來了
45. 死刑犯討論死亡
46. 查房
47. 衝突
48. 二次轉房
49. 寫給母親的詩
50. 看書還是勞動?
51. 連體人
52. 官場如戰場
53. 除夕
54. 馬死人上路了
55. 我叫斧頭
56. 絕望的雞姦
57. 玩自殺
58. 畫餅充饑
59. 老天注定
60. 王二同志追悼大會
61. 鐵蛋功
62. 生死兩道關
63. 你把人殺得好幽默
64. 悲欣交集
65. 幻覺槍手
66. 人能否為大便而犧牲?
67. 怪味胡豆
68. 叢林法則
69. 獄中讀《一九八四》
70. 為了一首歌和一百首歌
71. 開庭審判
72. 大盜老王
73. 多麼好的休息
74. 盲棋
75. 擠牙膏
76. 有人打你左臉
第四部—勞改
77. 四川省第二監
78. 犯人大會
79. 書終將傳世
80. 社會主義好
81. 我是你爸爸
82. 四川省第三監獄
83. 歷史朽了,細節不朽
84. 詩人李必豐
85. 夢魘工廠
86. 勃起的人們繼續挺進
87. 監獄是儲存化石的地方
88. 政治犯的白日夢
89. 壞麻雀
90. 寫作何為?
古拉格情歌(1990-1994)
卷前說明
獄中詩三十首
獄中書信八封
舊版序言
英文、法文、德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版序言——此地的憤怒,彼岸的溫柔/赫塔.穆勒(Herta Muller),作家,2009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中文舊版序言一
舊信和舊序
古拉格不是一個名詞——為廖禿頭的詩作序/劉曉波,作家,2010 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中文舊版序言二
廖亦武,反抗黨天下統治的現代箕子!/余英時,歷史學家,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2006 年得主
中文舊版序言三
從嬉皮士到反抗者/王力雄,作家,2009 年由十四世達賴喇嘛頒發「真理之光」獎
中文舊版序言四
我們時代的見證文學/胡平,批評家,《北京之春》主編
歐美書評
心靈牢房:一位中國詩人的監禁回憶錄/《紐約客》伊恩.布魯瑪(Ian Buruma)
監獄筆記本:廖亦武輝煌而令人不安的非虛構作品/《國家評論》傅好文(Howard W. French )
被迫成為英雄的人/《南德意志報》戴勒維.克勞森(Detlev Claussen)
幸運的是,他已經在德國
「你能承受多大的恐懼?」關於生與死的記事本/《法蘭克福匯報》赫塔.穆勒(Herta Muller)
书名简译:为了一首歌和一百首歌:我的六四证词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