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5:人認識到的實在是否受限於自身? 探索真實的哲學之路

US$24.08

  • 作者:侯貝,波瓦攸,馬崒威,季亞莫,拉榆荷,拉赫,勒篤,蒙吉尼,德歐立尉哈,蜜荷撒莉,波嵐,竇荷多─虹帛
  • 譯者:梁家瑜,蔡士瑋,廖健苡
  • 出版社:大家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9/03/06
  • 語言:繁體中文
  • 裝訂:平裝
  • ISBN:9789869706988
貨號: 9789869706988 分類:

Description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5:人認識到的實在是否受限於自身? 探索真實的哲學之路

  你怎麼確定,你的理性所認識的世界,就是真實的世界?
  今日的真理,可能就是明日的灰燼
  真理只是尚未被推翻的假設

  「人是萬物的尺度」這個懷疑論的主張,一方面挑戰了既定的權威,給予人們開放的思考空間,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流於相對主義,而宣稱一切都是主觀的、都是個人的,都是相對的,進而轉化為對客觀真理的否定。如果「每個人有各自的真理」,人類是否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無法和任何人打交道,任何的溝通也將成為徒勞?

  然而,我們是否可以不因「每個人有各自的真理」,就放棄對話,而接納高達美的觀點,「一個能夠理解的人,不會認為自己據有優越的地位,相反地,他會承認自己所設想的真理可受到挑戰」,嘗試以彼此對真理的詮釋去豐富真理的內涵,用彼此的思考避免個人獨斷的盲點?我們或許還是可以藉由具有批判與自省意義的討論,超越主觀與任意,朝向客觀與公正更跨出一步?

  人類終究必須不斷鍛練自己的理性能力,運用自己的理性去認識真實、掌握真理。本書各章包括「理性與真實」、「理論與經驗╱論證」、「詮釋」、「生命╱物質與心靈」、「真理」等內容,正是淬鍊理性能力的最佳磨刀石。

  【理性與真實QA】

  ▎何謂「理性」?何謂「真實」?
  理性是心靈的能力,在認識的範疇中,可用於區分真假;在行動的領域中,可用於分辨善惡。相對於僅限於想像中的事物而言,真實指的是確實存在的事物,以及事實的整體。

  ▎為什麼要理解「理性與真實」?
  當我們用我們的理性去認識真實的時候,我們是否想過,我們所認識的真實是否必定受限於我們的理性能力?我們所認識的真實是否與別人所認識的相同?這些認識論的問題,正是討論所有哲學問題的基礎。

  ▎本書討論了哪些主題:

  ■ 如果真實只能是人類理性所認識的真實,則真實必定來自於理性對它的重構,然而我們是否意識到了理性的限制?

  ■ 理論是對真實的解釋,理論的成立依賴經驗的支持,但僅有經驗支持仍然不夠,科學理論還要符合哪些條件?

  ■ 詮釋似乎是主觀的,是必須避免的,可是我們真的能夠避免詮釋嗎?還是我們應該用詮釋讓真實更為豐富,並避免任意的詮釋?
  
  ■ 生命是由物質構成的?或是由物質與精神共同構成的?物質與生命間確實存在不可跨越的界限嗎?如果心靈的本質是思考,我們如何看待也會思考的人工智慧?

  ■ 我正在說謊,這句話是真話,還是謊話?誠實是不是無條件的義務?或是我們只對有權利者有誠實的義務?是否存在「善意的謊言」?誰能定義何時需要「善意的謊言」?

  ▎思考這些問題「有什麼用」?
  「真實」是否存在?唯一的真實確實存在嗎?所謂的真實是否可能是「多個」真實?對於真實的討論,如何不落入相對主義的迷思?這些提問對於科學、社會科學、歷史、新聞、教育等各個領域可以帶來更深刻的刺激與反思。

  【哲學家們怎麼說?】

  ■ 「一個科學體系必須具備可以被孤立出來、透過經驗測試而加以否定的邏輯形式,亦即:一個經驗科學的體系,必須有可能被經驗反駁。」(波普)

  ■ 「經驗主義者像螞蟻,只會採集和使用;理性主義者像蜘蛛,只憑自己之力來織成絲網。蜜蜂則採取適中的方法,在庭園和田野的花朵中採集它的材料,再用自己的能力加以轉化和消化。」(培根)

  ■ 「並不是因為人類有手,所以他是最聰明的存在,而是因為他是最聰明的,所以有手。」(亞里斯多德)

  ■ 「人是萬物的尺度。」(普羅塔哥拉)

  ■ 「真理若是在庇里牛斯山這邊,山以外就是錯誤。」(巴斯卡)

  ■「我因說謊所犯的錯,比我對他人說的謊來得嚴重。」(蒙田)

名人推薦

  朱家安╱哲學雞蛋糕腦闆
  沈清楷╱輔仁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哲學星期五創辦人之一
  吳豐維╱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
  邱建碩╱輔仁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林靜君╱台北市南港高中英文教師、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副理事長
  洪世謙╱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副教授
  黃益中╱高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葉浩╱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共同推薦

好評推薦

  「對一個喜歡以系統方式思考、又期待能夠兼顧不同觀點的讀者而言,閱讀本書必當充滿了挑戰與樂趣,特別是其中的主題與主題內的問題,不僅在古典哲學中有重要意義,也具有回應現代社會的價值。對於一切皆充滿好奇心與求知欲、並尋求以理性理解來關懷自身所在的你,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邱建碩╱輔仁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本書)書中細緻的章節安排與豐富的內容與輔助資源,相當友善地縮短了教師們的備課時間,教師們可以選擇適當的章節與單元,並將授課重點放在引導討論,相信一定能夠與學生一同領略思考的樂趣。」──林靜君╱台北市南港高中英文教師、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副理事長
 【推薦序】高中哲學教育的視野──思考那不被思考的事情╱沈清楷
【推薦序】何謂真實?何謂真理?──尋找一切問題背後的問題意識╱邱建碩
【推薦序】充滿詰問、反思、論證的高中哲學課如何可能?╱林靜君
 
第一章 理性與真實
理性是心靈的能力,能用於區分真與假、善與惡。真實指的是存在的事物,相對於僅限於我們想像中的事物。
 
■ 問題思考
問題一:理性如何能認識真實?
1. 運用理性需要方法
2. 理性讓支配真實的各種法則變得更清楚
3. 理性應該對所確信的加以懷疑
問題二:理性是否會重構真實?
1. 理性會重構真實,使真實可為人們所理解
2. 理性會自發地服從事實的權威
3. 理性也會構成自己的形象
 
■ 哲人看法
問題一:理性如何能認識真實?
1. 艾比克泰德:理性本身就是自己的判準
2. 萊布尼茲:人類會推理,而動物只能想像
3. 巴舍拉:在試圖認識真實的過程中,精神與其過去迎面相逢
4. 波普:對真實的認識永遠都不是習得的
問題二:理性是否會重構真實?
1. 笛卡兒:一塊蜂蠟
2. 龐卡赫:科學理性會組織事實將其條理化
3. 貝爾納:理性在服從事實之前應先接受其為事實
4. 尼采:理性出於無理性
 
■ 進階問題思考
問題三:理性是否足以掌握真實的全貌?
1. 蒙田:理性在真實中找不到支撐點
2. 胡塞爾:世界的存在本身並非不證自明的
3. 維根斯坦:相信有時比懷疑更合理
 
■ 延伸思考
人文科學──虛構的事物是否擁有自身的合理性?
訪談──「相信絕對真實的存在」,這是科學的預設嗎?
 
■ 哲學練習
■ 綜合整理
 
第二章 理論與經驗/論證
科學知識是種抽象的知識。它是由理論所構成,是嚴格的知識,可透過論證與實驗來證實。
 
■ 問題思考
問題一:如何證明科學知識的真實性?
1. 必須證實知識符合邏輯
2. 必須接著證實知識所倚賴的各種原則
3. 只有實驗能證明知識的客觀真實性
問題二:人類的知識是否受限於感官經驗?
1. 理智讓我們得以掌握真實
2. 絕對知識是種幻象
3. 但理性會欲求絕對
問題三:什麼是科學理論?
1. 科學拒絕承認絕對的知識
2. 科學理論應該是內在一致的,並且能經由經驗證實
3. 只有可否證的理論才具有科學價值
 
■ 哲人看法
問題一:如何證明科學知識的真實性?
1. 亞里斯多德:三段論證作為理性論證
2. 笛卡兒:直覺與演繹
3. 貝爾納:經驗讓我們得以認識真正的事實
問題二:人類的知識是否受限於感官經驗?
1. 柏拉圖:辯證法與理智經驗
2. 休謨:觀念與印象
3. 康德:現象與本體
問題三:什麼是科學理論?
1. 孔德:科學理論不承認絕對性
2. 迪昂:物理學理論與經驗相符
3. 波普:可否證的科學判準
 
■ 長文閱讀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
 
■ 進階問題思考
問題三:我們是否能以科學的方式認識作為人類的自我?
1. 笛卡兒:自我將自身認識為能思考的事物
2. 康德:我是個抽象概念而非實體
3. 涂爾幹:社會學的知識針對的是外在行為
4. 昂西:對自我的認識是種原初感覺
 
■ 延伸思考
藝術──藝術中理論的定位為何?
 
■ 哲學練習
■ 綜合整理
 
第三章 詮釋
詮釋指的是確立某項行為、某個事件、某個符號或是某件作品的意義,預設了直接給定的意義背後,還有一種或多種隱含的意義。
 
■ 問題思考
問題一:詮釋是否都是任意的?
1. 一個事件或是一個論述經常有多種詮釋方式
2. 一個人的詮釋,取決於他的信念與偏好
3. 詮釋是可以討論與挑戰的
問題二:所有事物都需經過詮釋嗎?
1. 詮釋的工作豐富了人類的存在
2. 詮釋一切可能是有用的
3. 詮釋的努力應該避免意識形態偏差
 
■ 哲人看法
問題一:詮釋是否都是任意的?
1. 柏拉圖:某個言說之詮釋的邊界
2. 尼采:每個詮釋都有賴於所採納的觀點
3. 高達美:真正的詮釋需要與他人的討論
問題二:所有事物都需經過詮釋嗎?
1. 康德:詮釋當中存在著愉悅
2. 佛洛伊德:失誤的行為,有待詮釋的行為
3. 波普:排除了錯誤的詮釋
 
■ 進階問題思考
問題三:如何詮釋一場災難?
1. 伏爾泰:災難是沒有什麼隱匿的意義
2. 杜匹:詮釋災難的新方式
 
■ 延伸思考
人文科學──詮釋某個人文科學的事實
精神分析──如何詮釋夢境?
 
■ 哲學練習
■ 綜合整理
 
第四章 生命╱物質與心靈(精神)
生命是個有機體,能夠透過自身與外在環境的關係吸收營養、自我發展,而得以繁殖。物質是未被限定的基質,在不同的形式下組成所有的物體。精神,對立於物質,是非物質的實在,但為了解釋思想之類的現象卻是必要的。
 
■ 問題思考
問題一:生命從何而來?
1. 活生生的存在僅是巧妙組織的物質
2. 但是這個構造超越我們理解的能力
3. 「生命的原則」存在嗎?
問題二:靈魂與身體的關係為何?
1. 身體是靈魂的「肉體包覆物」
2. 全都是物質的
3. 靈魂與身體是對立,還是與等同於身體
問題三:智能可以是人工的嗎?
1. 模組化人類智能的企圖……
2. ……至今從未給出具說服力的結果
 
■ 哲人看法
問題一:生命從何而來?
1. 笛卡兒:我們能夠把生命化約為機器嗎?(Ⅰ)
2. 康德:我們能夠把生命化約為機器嗎?(Ⅱ)
3. 奧福德:活的有機體是極複雜的機器
4. 柏格森:生命是創造性的
問題二:靈魂與身體的關係為何?
1. 盧克萊修:靈魂是由精細的物質所形成
2. 柏拉圖:身體阻礙靈魂思考
3. 梅洛龐蒂:人類身體的特殊性
問題三:智能可以是人工的嗎?
1. 尚傑:心靈事件僅僅是生理事件
2. 萊布尼茲:思考就是計算
3. 朗格諾拉等:一個承認失敗的聲明?
4. 德雷福斯:人工智能的各種結構性限制
 
■ 長文閱讀
昂希.柏格森,《物質與記憶》,第一章
 
■延伸思考
漫畫──人類和機器的界線就要消失了嗎?
 
■ 進階問題思考
問題四:生命權的觀念是有意義的嗎?
1. 戴斯達:我們有權利去干預生物嗎?
2. 傅柯:活著的權利與死亡的權利
 
■延伸思考
哲學時事──人類對動物有責任嗎?
 
■ 哲學練習
■ 綜合整理
 
第五章 真理
真實指的是一個陳述的特性,同時符合實在以及陳述自身。
 
■ 問題思考
問題一:如何區辨真與假?
1. 真實是符合實在的
2. 真實是能夠被證實的
3. 真實是一致的
問題二:科學是所有真理的典範嗎?
1. 科學的典範與其侷限
2. 非科學的真理是存在的
問題三:真理是相對的嗎?
1. 取消真理普遍性的嘗試
2. 真理視情況而定
 
■ 哲人看法
問題一:如何區辨真與假?
1. 史賓諾莎:真理在事物之中或語言之中?
2. 威廉.詹姆斯:概念不是真的,而是被賦予為真
3. 羅素:(純)數學 是真的嗎?
問題二:科學是一切真理的典範嗎?
1. 休謨:各種「事實」
2. 巴斯卡:幾何思維與細膩思維
3. 根特的亨利:信仰真理與知識真理(Ⅰ)
4. 伊本.魯世德:信仰真理與知識真理(Ⅱ)
5. 齊克果:對存在主義的真理看來,客觀真理並不重要
問題三:真理是相對的嗎?
1. 柏拉圖:人是萬物的尺度
2. 第歐根尼:只能看到表象
3. 奧斯丁:對或錯?一切視情況而定
 
■ 延伸思考
繪畫──一張圖像是否能說出事實?
 
■ 長文閱讀
柏拉圖,《理想國》「洞穴寓言」
 
■ 進階問題思考
問題四:我們永遠都該說真話嗎?
1. 奧古斯丁:何謂說謊?
2. 貢斯當:我們只有對那些值得[說]真話的人才有責任
3. 康德:說出真相是絕對律令
4. 雨果:森普利斯修女的謊言
5. 揚克列維奇:真相可能致命
 
■ 哲學練習
■ 綜合整理
 

书名简译 : 法国高中生哲学读本5:人认识到的实在是否受限于自身? 探索真实的哲学之路

目前沒有評價。

搶先評價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5:人認識到的實在是否受限於自身? 探索真實的哲學之路”